《能怎麼轉》共創台灣綠能未來
本文主要闡述國內第一個全民電廠平台,如何號召全民參與的力量,進而提高綠能普及化。首先,本文簡要呈現台灣太陽光電市場的現況與困境,不只設置容量低度發展,此外更缺乏民眾參與的機制管道。因此,為了提供一般民眾簡單參與能源轉型的做法,陽光伏特家平台開創全民參與太陽能電廠的便利管道,並且共享放大及穩定的售電獲益。文中也將以案例具體說明,這樣的綠能行動如何突破現有做法框架,回應「能源民主」、「公民參與」及「能源福利」、「環境減碳」……等價值主張,並開創嶄新的綠能共享經濟。最後,藉由「綠能公益」和「綠益共享」理念的拋磚引玉,本文期盼未來中央及地方政府亦能積極研擬各種促進民間參與的策略方針,並且整合社區組織的資源力量,才能讓台灣綠能發展除了追求數量「更多」之外,還能與地方社會結合的「更好」。

缺乏民眾參與的台灣太陽光電市場
台灣從2000年起推廣太陽光電應用,但截至2016年10月,國內太陽光電系統的累計設置容量僅達962.3百萬瓦(MW)。距離蔡英文政府上任後,所提出2025年太陽光電系統設置量20,000百萬瓦(MW)的政策目標,仍有極大追趕空間。此外,以數字增長為主要政策目標下,還可能潛藏著另種隱憂。意即,一般民眾很難有機會共同參與、成為綠電生產者。事實上,在2000到2009年太陽光電示範應用期間,僅有大約一百個家戶利用補助資源,在屋頂實現太陽能發電的夢想。然而,2009年《再生能源發展條例》通過後,國內太陽光電系統設置雖有顯著成長,但其中九成以上的設置者為公司業主,由一般民眾或家戶投入建置的小型太陽光電系統依然難以擴展。
台灣民眾參與太陽光電的困難,可從不同階段加以檢視。陳惠萍觀察太陽光電系統領先使用者(特別是個人住宅用戶)的參與經驗指出:2000到2009年示範及設備補助時期,儘管政府推廣腳本未曾排除一般民眾參與,實際上卻有許多不利民眾的制度性門檻。這類阻礙主要包含:補助內容難以吸引常民、資源與宣導通路偏向學校或公家機構。除此之外,早期家戶使用者的行動困境亦突顯出示範推廣期間,台灣社會充滿各種法規、市場與技術的不友善因素——包括,昂貴的系統價格、缺乏再生能源法規、無電能躉購經濟誘因、台電併聯技術規範尚未成熟、太陽光電系統廠商不足、民眾資訊匱乏等等。故而,示範補助時期家戶的「不使用」並非僅是個人的抉擇,應被詮釋當時社會技術網絡無法撐起新能源科技使用的結果。

2009年《再生能源發展條例》通過後,台灣太陽光電發展進入電能躉購制度(Feed-in Tariff,FIT)時期,透過優惠的固定電價補貼來獎勵再生能源發展。此階段中央政府雖然嘗試與地方、廠商、金融業、社區、民眾等相關行動者擴大連結,但仍以傳統融資做法解決資金需求,對於分散及小型系統的幫助不大。此外,在這階段中除了政府扮演主導角色之外,伴隨市場競爭發展,系統廠商也成為周旋於政府及消費者之間的重要角色。過去許多研究強調政府獎勵措施、價格誘因以及技術突破等因素對於太陽光電市場的影響力,但卻可能忽略太陽能廠商也可能是影響制度修正、資訊傳遞、申請設置與資金挹注的中介角色。儘管現有再生能源躉購政策看似鼓勵小型系統發展,但陳惠萍的研究結果卻發現,在政府競標機制與申設流程的時間成本下,許多系統廠商仍寧願將心力出資在大型系統案件,而非支持小型家戶系統設置。
資在大型系統案件,而非支持小型家戶系統設置。
當環保科技遇上群眾出資:再生能源發展新推手
群眾出資(Crowd funding)近年由群眾提供資金、支持參與的風潮也擴及至再生能源領域。這類富有社會關懷及環境訴求的環保科技群眾出資方案,也進一步開拓嶄新的經濟模式及產業商機。以2015年丹麥藝術家Olafur Eliasson在kickstarter所發起的太陽能燈出資計畫「Little Sun Charge」為例,其主要目標即是希望利用太陽能提供環保便宜的電力給12億無基本供電的非洲居民。執行做法上,贊助者不只可購買太陽能燈產品,還能捐贈給非洲當地居民。此外,Little Sun Charge也將透過販售太陽能燈創造在地民眾就業機會。
Blaine Brownell(2015)認為,環境科技這種公民類型的群眾出資提案不但能結合設計、工程及社會的資源,還能共同開創產業價值。許多研究指出千禧世代對於網路協同合作者的信任度遠高於政府及企業。此外,群眾出資強調除了透過網路協助,讓所有人的財務貢獻集結成一定的影響力之外,還有參與他人追逐夢想及改變的親密參與感。更重要地,近年以再生能源或環保科技為主題的群募方案逐漸嶄露頭角,突顯出全球能源轉型及減碳趨勢下,一般民眾、藝術家、設計師或創業家希望透過網路平台串連行動,匯集眾人的協同支持一起為永續環境努力。此外,群募平台公開透明的運作規則以及參與機制,不僅使環保科技獲得更多民意支持,也開創新的共享經濟模式。
近年,群眾出資的力量在各領域日漸增長,展現積沙成塔、眾志成城的驚人效益,以建置再生能源為目標的群募平台也在各國湧現。根據2015年11月5日於英國倫敦召開的「再生能源群眾出資會議」,全球已透過群眾出資方式募集1.65億歐元(1.8億美元),並建置超過三百個再生能源發電系統。幾個國家的具體案例包括:2013年澳大利亞公民再生能源網絡(Citizens Own Renewable Energy Network Australia,CORENA)號召以群眾共同出資打造一座50MW太陽能系統。依據CORENA估算,如果有72萬人願意每週出資8美元(約300美元年)的話,估計一年時間即可募集到所需資金。透過群眾出資模式,CORENA強調,他們希望倡議一種由人民驅動的再生能源革命,而非全然仰賴政府推行。另外,美國的太陽能融資平台Mosaic,則是提出「賺取穩定所得,助人使用太陽能」的口號,為出資者及需要融資建置太陽能系統的民眾提供資源橋接。其做法不同於傳統購買股權出資模式,而是由融資者先公布案場計畫及所需款項,再由出資者提供資金(最低出資金額為25美元);太陽能設施完成後,出資者便能取回借款本息,利息約4到7%。此種新能源群募平台,透過大眾支持達到快速融資之目的,因此成為近年再生能源融資的嶄新蹊徑。
再生能源發展結合群眾出資,可能創造以下幾種效益:
- 群眾出資的力量透過廣泛的公民與社區共同參與,有助於創造公共設施出資並凝聚共識,並藉此加速再生能源推廣。
- 民眾或社區組織透過參與成為再生能源的利害關係人,進而增加包容性,並可能降低鄰避效應。
- 群眾出資平台相關進程和其他捐助者的參與行動均公開透明,因而有助於增強相互意識和集體能量連結。
如同Rodrigo Davies(2014)所指出,群眾出資除了能夠捐助資金,更將帶來媒體關注、社會支持,這是許多商業模式無法達成的多重效用。此外,在訴求群策群力的做法下,出資平台不僅開啟向大眾匯集資金的新融資模式,此外也有助於交流傳遞連結,進而可能創建一場由公民、社區或民間組織自發參與的網絡社會運動(Castells,2012; Dey&Marti,2012)。透過網路科技的資訊串連,再生能源群募不僅可為全民提供行動契機,亦將打破過去多由企業或廠商所主導的太陽光電市場模式。更重要地,再生能源群眾出資也將有助於開創綠能共享經濟——由有屋頂者提供閒置空間、有出資或捐款意願者提供資金,然後一同建置綠電共享獲益。在此潮流下,傳統能源和公用事業的集中權力模式,也將逐漸被這股協同及共享經濟的網路新權力運動所改觀(Rifkin,2014)。
國內首創全民電廠平台:號召全民參與太陽能

為了結合群眾力量,一起支持綠電生產並為能源轉型共盡心力,台灣第一個全民電廠平台——陽光伏特家(Sunny Founder)於2016年創立,並且提供兩種參與模式:分別為「綠能公益」以及「綠益共享」這兩個模式同樣奠基於政府再生能源電能躉購制度,透過建置。太陽光電系統產生放大且穩定的售電獲益,進而產生不同附加價值。其共同的核心則是希望提供民眾簡單參與能源轉型的做法,進而促進綠能的普及化。
綠能公益模式

綠能公益模式,提供一個創新及友善的綠能參與方式,讓科技發展更有社會價值。執行做法上,主要結合企業與民眾捐款的力量,為弱勢團體建置太陽光電系統,搭配再生能源政策將電力躉售給電力公司,將能產生放大且持續20年的愛心扶助。綠能公益模式與傳統捐助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綠能公益行動可將原本一次性的捐贈行為,變成持續20年,並且放大1.6到1.8倍的穩定幫助。以第一個綠能公益專案——桃園國際兒童村為例,本案透過群眾出資方式募集35萬元,為兒童村建置5瓩的太陽光電系統,20年售電期間,這套系統將為他們帶來近60萬元的穩定幫助。

綠能公益模式還可透過與社區組織、公民團體及地方政府的協同合作,擴大綠能發展與社會價值的正向循環。以屏東勝利之家為例,屏東縣政府於2016年4月6日成立「綠能專案推動辦公室」,推動綠色能源發展,積極邁向100%再生能源目標。因此,在屏東縣政府綠能專案推動辦公室的跨部門協助下,勝利之家成為屏東綠能公益的示範起點,並由屏東縣府及在地企業共同支持,促成這座綠能公益基地的實現。
概括來看,綠能公益不只是創新的綠能發展做法,還是一種創造四贏的模式:捐助者可贊助支持綠能並獲得節稅效果,受捐助單位則 可得到被放大且持續20年的穩定幫助。再者,建置太陽光電系統具 有減碳效益,進而降低氣候變遷與環境衝擊。最後,綠能科技除了伴隨應用市場穩健成長外,也將具有社會影響力。
更重要地,結合綠能公益的群眾出資做法在推動太陽光電發展的同時,也能促進民眾參與及共享共治。在社區或聚落式的募集專案中,我們將規劃「參與式設計」的做法——邀請民眾共同出資以外,也能有機會參與籌備、推動、施工、維運等階段。除了號召群策群力為地方籌建太陽光電系統之外,綠能公益模式也強調太陽能發電獲益也應回饋鄉里社區,用途可能包括:培訓在地維運工班、成立能源教室、扶助弱勢族群、培育綠領人才等等。我們相信,讓綠能發展成為大家的事,將有助於提升社區居民的能源意識與環境關懷,進而開創更多的在地幸福綠能。
綠益共享
綠益共享模式提供民眾一個簡單成為電廠主人的參與做法。具體來說,陽光伏特家透過設計的群眾出資方式,將參與單位分割至最小的單位:一片太陽能板,讓民眾不再需要出資整座太陽能電廠,而是可以依照自己的需求購買一片或是數片太陽能板,並與其他參與者依比例分享獲益。在此做法下,民眾可享有規模經濟的好處,但參與門檻卻大大降低。

以綠益共享的第一個專案為例,陽光伏特家平台與倡議非核家園的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合作,以行動開啟這場全民綠電革命。主婦聯盟基金會和其他13位民眾以
群眾出資方式打造一座全民電廠。在鼓勵共同參與的做法下,這不只是一座太陽能電廠,更將重新串連起綠能科技與公民社會的緊密連結。執行做法上,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不只購買太陽能板做為行動響應,後續更將發電所得回饋能源教育基地,讓綠能獲益持續捲動社區、號召更多民眾參與。參與綠電建置的重要性,如同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董事長賴曉芬所表示:「我們要能源安全,不能只是消費,更要有具體行動,讓自己成為綠電生產者。參與發電,也是主婦們自我教育、對能源有感的培力過程。」
對民眾而言,參與綠益共享平台不只出資門檻低,並且流程將會非常透明。在購買過程中,每位參與者都可以在平台清楚看見每一個電廠專案的設置地點、規模以及預計售電收益。後續,電廠建置完成後,每個參與者(包括屋主)也能透過平台持續追蹤專案進度以及發電概況。
在全球暖化的迫切危機下,轉型再生能源已是國際共同趨勢,但過去台灣民眾卻一直缺乏參與綠電生產的便捷管道。我們期許伴隨平台效應擴大,未來支持能源轉型的公民團體可以透過生產綠電的行動,宣示使用替代能源的決心。此外,一般社區大樓,居民們也可以出資在屋頂共同打造太陽能電廠。鄉里村落裡,大家可以揪左鄰右舍一起找屋頂和團購太陽能板,每個人都可以輕鬆參與,共同打造更豐富多樣的在地綠色電廠。
群眾出資的綜效
陽光伏特家平台不僅提供全民參與綠電建置的新興管道,還能產生幾種附加價值:
首先,綠能公益模式可創造兼具「能源福利」的複合價值。所謂「能源福利」(energywelfare)是將能源發展結合社會福利的新興概念,主要即是希望在發展綠能的同時,創造更多社會福祉與賦權效果(empowerment)。綠能公益做法,不只是把每一份民眾或企業捐款集合起來建置太陽光電系統,讓社福機構與弱勢團體共享綠能的好處。除此之外,在綠能公益推動過程中,也能與社區組織及弱勢團體緊密合作,透過創造在地就業機會、導入能源環境教育,進而產生更多的社會效益及影響力。

此外,綠能公益做法也是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簡稱SDGs)的重要在地行動:「確保人人都可取得負擔得起、可靠的和永續的現代能源」。近年在氣候變遷議題下,弱勢社群處境日漸受到重視,此觀點強調,氣候變遷所衍生的災難及風險往往不均衡分配,且特別容易衝擊特定弱勢群體。這些易受氣候變遷衝擊的弱勢群屬,在國際層級上可能是發展中國家或海島小國;在國家結構下,則可能是老人、兒童、婦女或原住民等較無調適能力的社會族群。在此脈絡底下,綠能發展及需求逐漸被視為一種基本權利,而綠能公益的行動主旨便是希望把資源帶到弱勢角落,讓所有人都能共享綠色電力所帶來的好處。
另方面,鼓勵民眾小額參與的綠能群眾出資模式,也將有助於推動「公民參與」和「能源民主」的實踐。過去一般民眾僅能扮演能源及電力的消費者,如今,透過更簡單的平台機制,讓更多人有機會成為電廠合夥人以及綠電生產者。此外,與一般合作社或市民電力公司不同之處在於,以再生能源為主題的群眾出資平台,將能提供民眾更高的資訊透明度與交易彈性,因此成為近年最有潛力的綠能普及途徑。
綜觀來看,綠能群眾出資平台將能提供民眾簡單參與能源轉型的做法,進而產生不同附加價值與相輔相成之綜效。一方面,「綠能公益」把綠能資源帶到弱勢角落,產生更大的社會效益。另方面,「綠益共享」則因服務邊界擴大而觸及到更多的綠能參與者,有機會讓更多人支持綠能公益行動。透過綠能群眾出資平台,每一個人都有機會可以為自己想要的能源未來貢獻己力,而此也將是實踐小型分散發電與促進能源民主的重要資源管道。
台灣的綠能未來,因全民參與而更加美好

在各種能源選項當中,太陽能發電是最有潛力實踐分散發電及能源民主的一項綠能科技。然而,在目前太陽光電市場發展下,社區家戶或者社會弱勢卻相對難以參與、共享獲益。因此,國內第一個全民電廠平台「陽光伏特家」,不僅提供太陽光電建置的全民實踐管道,還可強化政府、民間與企業部門的協力合作,成為開創綠能共享經濟的重要起點。
總結而言,號召全民參與不只是提高綠能普及化的做法,亦可視為回應全球氣候變遷的重要在地行動。透過結合新能源及互聯網的平台設計,能源將不再只是冰冷的科技,而是參與群體可以彼此交流及共享的資源力量。在未來的十年或二十年,我們期許台灣綠能發展不是只有數量增加,還能透過全民參與而更有質性成長。更重要地,藉由公民參與理念的拋磚引玉,我們也期盼中央或地方政府單位未來應更積極研擬各種促進民間參與的策略方針,並且整合社區群眾的力量,才能讓台灣綠能發展除了追求數量「更多」之外,還能與公民社會結合的「更好」。
轉自:環境資訊中心│撰文者: 陽光伏特家共同創辦人 Phoebe;主編/周桂田、張國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