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電廠知識家,  品牌願景,  所有文章

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 in The World

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 in the world.  –Mahatma Gandhi

這是聽完惠萍學姊分享後,我覺得最適合形容的一句話。有多少人的工作是努力落實心中的渴望呢?

惠萍學姊是陽光伏特家的共同創辦人,畢業於臺大社會學系,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發現臺灣雖然擁有世界首屈一指的光電技術,但國內的市場需求卻很少,為了解決這個疑惑,因緣際會下參與了屏東的養水種電[1]計畫,看見政府在莫拉克颱風後受災的土地上興建太陽能板,讓農民種電再賣回給臺電,而這也開啟了惠萍學姊與再生能源的不解之緣。

「臺灣南部擁有豐沛的陽光,但對於太陽能的運用大家卻只想到太陽能熱水器。」惠萍學姊笑著說。

很明顯的在溝通與資訊傳遞上仍有許多不足,為了推廣太陽光電發展,意外催生了陽光開講計畫,走進社區實地為民眾解惑,唯有放下心中的問號,才能接納新科技走入他們的生活。常民與科技碰撞時常會發生有趣的事,當農民照三餐巡視的魚塭與田地架起了一個個藍屋頂,這似乎打破了他們習慣的日常,因此邀請農民成為守護者,維護太陽能板的清潔。過去他們是種植水果、養殖水產,只是現在換成了種電,依舊維繫了與土地間緊密的連結,太陽光似乎為他們帶了新的契機。

田野的經驗催生了陽光伏特家的雛型

在日本福島核災事件後,惠萍學姊深深感受到科技帶來希望也帶來災難,人們面對災難的調適與因應是不平等的,尤其弱勢者承擔的更多,身為一個愛地球的傻媽媽,開始思考如何為孩子們留下一個更好的環境、如何將永續的概念落實於生活中,於是有了太陽能公益平臺的發想。

在《再生能源發展條例》通過後,民眾可透過再生能源發電,再將電力賣回臺電,並享有保證收購二十年的「躉購[2]」制度。臺灣有近七成的民眾表示願意支持再生能源,可是繁瑣的申請流程時常削弱民眾的興致。陽光伏特家參照躉購模式,創立了群眾出資平臺,並攬下公民電廠的申請、施工與維護等行政程序,民眾只要提供屋頂,或是動動手指便能購買太陽能板,售電的回饋可以成為公益基金,作為二十年穩定的捐款來源;同樣的,民眾也可以透過出資太陽能板賺取回饋金綠能創造的價值不僅能做愛心,更能達到對環境友善的目的,陽光伏特家讓公民參與能源轉型不再是件困難的事。


陽光伏特家扮演的不僅是民間的能源智庫,更是實際的行動者與政策的推手。

唯有交出可靠的成績單,才能證明民眾是願意為環境付出的,繼而協助政府推動能源轉型。而與大型電廠不同的是,陽光伏特家挑選中、小型的屋頂作為出資標的,不僅能區隔市場甚至也有合作關係。賺取多少金錢不是終極目標,能夠捲動多少人參與才是最重要的核心價值。現在推出的新專案總在幾小時內一搶而空,出資者享受的不只是購買太陽能板瞬間的多巴胺分泌,或是二十年躉購的小額出資,更是為臺灣付出的踏實感,一起為更好的環境耕耘的期待。

陽光伏特家是臺灣公民電廠的先驅,作為橋接民眾、政府、企業與廠商等利害關係人的窗口,遇到的挫折與阻礙絕不在話下,但學姊笑著說不累,因為心中有核心信念支持。

陽光伏特家希望利用簡單而多元的方式,提升綠能的社會價值,吸引更多人一起為臺灣付出,帶來更多行動、創造循環經濟。最新一期的綠能公益計畫與國泰企業合作,在屏東新來義永久屋的部落活動中心興建屋頂型太陽能板,永久屋是在莫拉克風災中失去家園的排灣族部落新的住所,陽光伏特家除了邀請企業贊助,也引進腳踏車發電系統,讓居民在運動的同時也能自行發電,也邀請孩童參與彩繪,讓這個活動中心更有凝聚力,並將能源教育帶入社區,希望捐款帶來的是教育的深耕,並提升居民的環境意識。選擇這個場址格外有意義,自然災害其實就在我們身邊,面對全球的氣候變遷,極端天氣事件頻頻發生,群眾的無感可能源自於訊息的不對等,也可能是覺得無能為力,但不要忘了自己的微薄力量,每個人都能為環境做點什麼。


太陽能、綠電這些早已不是新議題,但成為日常又是另外一件事,並且擁有截然不同的意義。

「為什麼臺灣生產了這麼多的太陽能板卻不能用?」為了解答這個疑惑學姊走入田野,開始關注太陽能科技與使用者之間的關係,發現臺灣的法規、技術與政策等阻礙了再生能源的發展,看見問題的癥結點,並試著尋找解決之道,而有了現在的陽光伏特家,田野的調查經驗成了人生重要的一塊拼圖,從學術研究走入創業,這一路都是在思考臺灣再生能源使用的困難,因為希望臺灣變好,所以努力找出更好。氣候變遷是已知的事實,支持能源轉型是面對的調適途徑之一, 群眾出資平臺降低了民眾參與的門檻,只要小小的行動與決心,我們也能夠付出!學姊在分享時臉上始終掛著微笑,筆者想著如果我的工作也這麼有意義,再辛苦也會甘之如飴吧!環境可說是長期的經濟學,秉持著這樣的精神,陽光伏特家邀請大家,一起參與、一起有溫度愛地球!


[1] 養水種電為屏東縣政府提出的計畫,養水意指不再養魚或抽取地下水,以減緩地層下陷的問題;種電為在廢棄的魚塭或是田地架設太陽能板,並將生產的電力售回臺灣電力公司。

[2] 躉購為民眾自行利用再生能源生產電力,再將電力受回臺灣電力公司,臺電會以固定的費率保證收購,並提供補貼增加誘因,藉此鼓勵再生能源設置,以推動能源轉型。

撰文者:台灣大學 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碩士學程 洪瑋

一個評論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