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電廠知識家

與時俱進的台灣電力組成-亞洲第一盞電燈

台灣的當今的電力來源是由 85 %的火力發電所組成。其中火力發電又分為燃煤、燃氣(天然氣)、燃油。核能發電則是提供了大約10 %的電力,而剩下的就是由再生能源所組成。

台電 歷年裝置容量結構


但這樣的電力結構並不是一開始就確定的、也不會恆常不變。反而是因應著社會的發展,進而逐步調整。回顧台灣電力系統的發展可以追溯到日治時期,當時正值皇民化時期,台灣作為日本在二次大戰的重要戰略地點,花了許多資源建設。包含了當時技術最前沿的電力與電網的佈置,因此台北也是全亞洲點亮第一盞電燈的地方。當時的電力系統主要是由燃煤與水利發電為主,日月潭抽蓄水利發電廠,便是當時最著名的電廠之一。

1919年7月31日 – 臺灣電力株式會社成立
1934年6月3日 – 日月潭水力發電廠工事完成


隨著二次大戰的結束,國民政府接管台灣,並且委任年輕的前行政院長孫運璿先生主管台灣的電力事業。當時由於有經驗的電力技師幾乎都是日本人,日本並不相信在他們撤出台灣之後,台灣有能力繼續運作既有的電力系統,甚至預言台灣將三個月無電可用。然而在孫運璿與當時的技術人員的努力之下,召集當時台灣電力技術的老師和學生共同努力,打破了日本人狂妄的預言,也成了現在老台電人的一段佳話。


接下來的數十年,台電在台灣經濟起飛的路上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除了供應在各項工業發展的需要,台電也秉持著電力是生活必需品的理念,因人人有權享有,將台灣的電網普及率佈設到97%,傲視全世界。甚至當時也因為經營卓越,孫運璿先生也被世界銀行委任,到奈及利亞去整頓當地的電力公司。



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全世界開始面臨到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問題,而主流的燃煤發電正是造成全球暖化的眾矢之的。因此再生能源的推動成了全世界各國最主要的氣候行動項目之一。

台灣在2016年啟動了變革式的「能源轉型」政策,計畫將台灣的電力系統能夠在2025年之前調整成再生能源發電20%、燃煤發電30%、燃氣發電50%的電力結構。這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除了需要因應再生能源間歇發電的特性,進而去增強輸配電網的基礎設施佈置,公營電力公司的經營策略也需要因應轉型而做出大幅度的組織調整。

2017年《電業法》做了一次大幅度的修正,開放了台電以外的售電資格,陽光伏特家也有幸成為第一家取得售電執照的再生能源售電業。這一次的轉變被稱之為「電業自由化」,未來除了再生能源以外的電力交易也會逐步開放,並且開啟其他電力市場的服務,讓台灣的電力使用更加的彈性、多元。


目前我們就在這一波能源轉型浪潮中,是否能夠真正到達終點,端看整個社會對於綠電與自由化的電力市場是否能夠支持。


你、我都會是這場自由化革命的重要關係人!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