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能源

2020年看氣候變遷,我們仍有希望改變

氣候變遷泛指人類行為所造成的大氣結構改變,以至於自然型態出現變化。人類自工業化以來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已經遠遠超過大自然能夠自行調節的程度。 2020年北極紀錄到攝氏38度的破紀錄高溫,台北也測得了39.7度的歷史新高。

氣候變遷的影響是擴及人類所有已知的領域。從大氣、土地、海洋,再到人類社會運作的各行各業,都會受到相對應的衝擊,甚至加劇社會中不平等的現象:燠熱的天氣下,勞力密集的工作者需要忍受更長時間的高溫;田裡耕耘的農人對於作物的收穫愈來愈無法抱有期待;還未來到這個世界上的下一代,要完全承擔上一代人們留下來的糟糕環境。


1992年聯合國各國簽訂了《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宣示全世界各國願意為對抗氣候變遷而努力。而後在1997年簽訂了《京都議定書》、2015年簽訂了《巴黎協定》,目標在21世紀末的時候,將全球升溫控制在2℃以下,並且增加人類社會的韌性,以因應氣候變遷所帶來的衝擊。


CCPI 2020溫室氣體排放量表現。資料來源:Germanwatch;整理: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在2017年的人均碳排放量是12.56公噸,在工業化國家中排行第八,顯示著我們在全球對抗氣候變遷行動中責無旁貸。其中我國電力碳排放佔了總體碳排放量的46%,而目前台灣的電力來源再生能源占比不到5% ,更是我們需要積極努力的地方。另外,當氣候變遷已成為了新常態的時候,愈發頻繁的極端天氣事件,如更強的颱風、更頻繁的超高溫、更多強降雨和乾旱的出現。世界銀行估計,在2050年以前,因為氣候變遷而受災的氣候難民人數會增加到1.4億,也就是目前歐洲面臨的敘利亞難民危機的100倍。

每每從新聞媒體中看見熱帶島嶼國家海平面上升問題,台灣人似乎並不真的感到危機意識,吉里巴斯、吐瓦魯、馬紹爾群島和較為人知的馬爾地夫,都正在面對此威脅,台灣雖然地勢較此些熱帶島嶼高聳多變,但我們也是氣候變遷的高風險族群,除了慢性的海平面上升造成的更多問題之外,每年夏天的颱風變的更大、更強,以及來的時間越晚,所造成的旱期就更長,強降雨沖刷長期乾燥的土壤,便會造成更嚴重的土石沖刷,而這是每一年我們都要面臨的氣候災難。

縱然大環境正在急劇地惡化,仍是有讓改變發生的希望。積極使用再生能源的建置、節約能源、食用在地食品都是個人可行的方式。行有餘力則是可以多多關心國家的發展政策,是否朝著低碳、韌性、永續的方向發展。面對氣候變遷從來都不是少數人的事情,也非單一政府能夠獨立面對。在可見的未來,我們都會一直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如何一面應付其所帶來的災害、一面減少對未來的消耗,並且追求人類社會持續的成長,是我們這一代人一生都需要面對的課題。


延伸閱讀

2020氣候變遷績效報告:31國碳排下降 台灣退步居倒數第三

滅島末日:氣候難民無地自容

汪洋中的氣候難民?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