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電共生真的錯了嗎?地面型太陽能電廠也能兼顧水土與觀感

今年年中開始,農電共生的議題沸沸揚揚,環團與關心此議題的立委聯合農委會、能源局多次展開檢討會討論;「農電共生」這個議題最為人所詬病的點就在於台灣光電的發展操之過急,相關規範不完善、中央地方不同步之外,部分業者大舉入侵各種農地、濕地、埤塘,許多農地地目甚至直接被更改為「特定目的事業用地」,以及部分業者在「2公頃以下小光電」的容許下,加速建置申請,但卻讓可耕作或養殖的農地變得破碎。

https://e-info.org.tw/node/225508

地面型光電廠如何兼顧水土與觀感?

奇美實業在台南善化架設了國內首座「樹電共生」的地面型光電廠,佔地15公頃、總裝置容量高達15MW、年發電量可達2000萬度,40公頃的園區內更保存超過22,000棵樹,年減碳效益可達12,000公噸。

奇美這次的電廠,突破了以往環境與光電必須二選一的窘境。透過承諾不傷害園區內的任何一棵樹,並且設置環場行道樹,將原本該地的70種樹木,移植於園區內或是相關係企業園區,例如奇美博物館或奇美醫院等。而這個電廠之所以可以稱為樹電共生,就在於它是以「環境」為優先考量。相對於有些電廠在規劃設計時,是以發電量最大化為目標,這個電廠更著重在環境永續。

奇美綠能園區

例如:在討論到除草問題時,一般業者為了不讓草長得太快,都會在太陽能板底下鋪上黑色塑膠墊來阻止野草生長,奇美選擇用定期除草的方式,保留該地的原生植被,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另外,這個光電廠的基樁不以一般電廠常見的混凝土來建置,而是直接將支架插置於土壤中,可以保留了土地最原始的樣貌,更在未來電廠淘汰需要移除時,土地也可以逐步恢復地力。最後,園區的道路決定不使用人工的建材例如柏油或是水泥等,透過最原始的土壤地面,讓土地能夠呼吸。(除草方式還有創新的工讀生黃牛

使用黑色塑膠墊抑制光電模組下的雜草 – 上下游

台灣地狹人稠的條件不像澳洲、美國、德國等大領土國家,可以大面積規劃地面型太陽能發電廠,以最大發電量為建造目標。我們的土地很小、島嶼的生態豐富而脆弱,在發展綠能和保護環境的選擇上,從來不是只有二選一,期許我們能有更多共存的平衡,透過奇美這次樹電共生的經驗,企業可以重新思考追求綠能發展與經濟效益的同時,如何也與環境共存;也寄望政府能更有有效盤點並推動屋頂型光電設置,在原有的人群聚落中,增設太陽能發電進而解決都市用電缺口。

台灣的能源還有很多優化進步的空間,在爭論農地光電問題時,不妨也思考其他更好的替代發展方式!


延伸閱讀

奇美綠能園區樹電共生啟用 年發電量達2千萬度

全國農地變更光電審查一覽 小面積累加破2000公頃 農委會提修法補破洞

光電侵農大調查,直擊上百案場,揭發四大亂象

探索更多來自 陽光部落格Sunnyblog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