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是能源買賣的救星嗎?
自2020年年底,售電業交易開始越發熱烈,許多發電業也陸續加入了買賣綠電的服務。但是在目前的交易流程中,仍有需多待解的問題,那麼區塊鏈會是這些障礙的救星嗎?
在創辦人Edison與區塊勢許明恩的對談中,提及了區塊鏈應用在能源領域的可行性,包含綠電交易可能要仰賴證券型代幣(STO),以及區塊鏈常見的沙漏式金流是否也可以拿來發電費呢?在此之前,先來了解目前國際間都如何應用區塊鏈在能源領域。

區塊鏈如何參與能源轉型
為了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以及再生能源發展,全世界都在積極轉型能源產業,綠色能源發展也成為主流。與此同時,為了輸電網的穩定性,集中式發電逐漸轉換為分散式發電,甚至歐洲也有所謂電力需量反應的服務,為的也是穩定整個輸電及用電的穩定供給。
區塊鏈技術在這裡能夠扮演的角色便是它去中心化、透明、可審查與自動化的特性。
國際間的應用案例
2019年日本電子廠商京瓷與美國區塊鏈新創公司LO3 Energy合作,在神奈川的辦公室一同測試新技術,運用區塊鏈平台管理分散式能源交易與虛擬電廠。
其中虛擬電廠整合了散佈各處、不同裝置容量的能源,統一進行調度控管,藉此提升使用效率。LO3 Energy的P2P分散共識網路平台,有助於使用者控制發電量與調度電力,最終減輕中央電網的負擔,運用以太坊智慧型合約,讓交易資訊加密、分散式帳本去中心化且難以竄改,保證能源交易的安全及透明。
亞洲之外,西班牙電力公司Iberdrola運用能源網基金會開發的開源碼區塊鏈平台,進行綠能及時認證,並供電給有綠能需求的客戶。

除了比特幣、以太幣,也有「太陽幣」!
由非營利組織ElectriCChain 2014年開始發行的太陽幣(Solar Coin) ,是世界最大的太陽能發電獎勵計劃。只要每發1MWh的電,就可以得到1個太陽幣。如同比特幣(Bitcoin),太陽幣也可以進行買賣換成法定貨幣,截至目前為止發行量已達980億,其採礦效能是比特幣的50倍,是不是有點心動了呢。
未來的綠電交易,還得仰賴證券型代幣(STO)?
(節錄自podcast內容)
陽光伏特家提供的服務是讓每個人都能出資部分數量的太陽能板,數量從1片到百片都可以,藉此降低建設太陽能電廠的資金壓力,推動再生能源發電比例。
但是再生能源還有風力、水力、地熱等不同形式,太陽能之所以能夠拆分至小單位,是因為「太陽能板」本身就是獨立裝置,單一個體就能發電300W,可是風力要如何拆分成小單位呢?
這時候便需要仰賴STO,假以時日STO在台灣通過並可施行,那麼就可以將資產代幣化。什麼意思呢?意思是,未來憑藉著STO,使用者有機會出資1/1000單位的風力或是1/100單位的水力,就如同我們出資太陽能電廠的方式,推動各式再生能源的建設。
證券型代幣(Security Token Offering, STO),是一種透過區塊鏈技術包裝的虛擬代幣(token),表彰財產權利或某種債權的有價證券(security),企業發行虛擬貨幣向投資人募資,並上架虛擬貨幣交易所,這就是STO,跟企業發行股票向投資人募資,並上架證券交易所的IPO很類似,我國將STO視為有價證券,適用證交法規範,主管機關為金管會,是全球第一個發布專法規範STO的國家。
沙漏式金流讓能源交易更即時,但可能做不到?
目前在陽光伏特家的出資太陽能電廠服務中,每兩個月會發放電費給用戶,屬於定期結算發放,類似於目前市面上的投資型保單產品或銀行利息。
什麼是沙漏式金流Sablier?
Sablier效仿串流影音服務,提出建立在區塊鏈上的串流支付系統,打破事前、事後付款的既有模式,而是按需計價的微型支付。
想像一個沙漏每分每秒定量的把沙子落下,你的利息結算或是獲得收益也以如此小的時間維度去結算,存款10分鐘就有10分鐘的利息,而不是每個月的某一天才結算。
不過如果想把如此直觀的金流發放方式套用到發電費上,還有一些問題要解決。例如用戶每個月繳電費也是以月計算,甚至也不會細看電費單到底金額是多少;以及台電抄電表結算也是以月計算,那麼發放電費就不是單方面沙漏式就可行的,必需要三方都能夠以沙漏式的方式整合用電、供電、電費收益。
當用戶、台電、陽光伏特家都能提供沙漏式金流,那麼能耗就會變得可視化,當你每分每秒都能看到用了多少電是多少電費時,是不是就更有實踐節能的動力呢?
閱讀更多
將區塊鏈能源交易帶入新住宅區開發!Power Ledger還在這3個國家推廣「區塊鏈+能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