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能公益模式幫CSR報告加分,成為優異標竿企業
每年三月初,CSRone永續智庫與國立政治大學商學院信義書院會共同發表一份《臺灣暨亞太永續報告現況與趨勢》分析報吿,而根據今年度最新的報告指出,越來越多企業開始注意到氣候變遷可能對於商業環境造成的衝擊,「節能減碳」成為去年亞太企業關注度最高的永續議題。
從2015年開始,金管會要求實收資本額達100億以上的上市櫃企業發布CSR報告書,兩年後擴大規範至資本額50億以上的企業,並於2020年8月宣布啟動公司治理3.0—永續發展藍圖。每年由台灣證券交易所舉辦公司治理評鑑,針對各個企業在環境、社會、公司治理三面向的非財務性表現進行評比,評選出排名前5%、6%~20%等表現優異的標竿企業,讓投資人作為ESG永續投資上的參考指標。
公司治理評鑑的評鑑指標分為維護股東權益及平等對待股東、強化董事會結構與運作、提升資訊透明度、落實企業社會責任等四個構面,值得一提的是,在落實企業社會責任的構面當中,與節能減碳直接相關的題目是分級給分題。換句話來說,如果企業在評估氣候風險過後,確實採購綠電,總分可以再加一分,相較於構面內得分會被加權稀釋掉而言得分佔比很高。
舉例來說,陽光伏特家從2017年開始,已連續4年與台灣大哥大合作種福電專案,是為企業專屬且長期投入的CSR專案;2019年透過嶄新的綠能公益模式,為桃園市脊髓損傷潛能發展中心興建 71.065kWp自發自用的太陽光電系統,減少社福單位的電力支出,而台灣大哥大更透過優惠價格收購再生能源憑證,為機構帶來穩定的綠色收益,給予脊髓傷友長期支持。


2020年,為桃園幸福基金會完成一座54.95kWp自發自用型太陽能電廠,太陽能電廠產生之綠色電力將幫助社福機構降低用電負擔,並結合餘電躉售讓每一度綠電的效益最大化。將原有的CSR資源,透過綠能公益的模式,除了放大這個資源的效益之外,也為企業提供了節能減碳的實際作為,提供多元的減碳解方,而企業除了在CSR報告書內能因此加分外,在串連上下游供應鏈一起加入減碳作為也有所貢獻。

綠能公益模式不只能更完善永續報告書當中環境面向的內容,在節能減碳的路上除了節流更進一步地開源,同時也可以為公司治理評鑑的分數增色,大大提升企業成為資優標竿企業的可能性,讓更多投資人能看見其永續經營的實力。
2021年,陽光伏特家與台灣綠能公益發展協會聯合發起了「GW100+ 綠能公益100+」倡議,期許2030年完成100個綠能美好行動,期望聚集多元的企業資源,串連創新NPO及社福單位,一起打造更多綠能美好行動,落實聯合國永續目標(SDGs)!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