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電廠大家講|Ep1. 在台灣的「公民電廠定義」part1

公民電廠大家講是陽光伏特家首次舉辦的線上論壇,希望藉由各式各樣的案例,不論是從學術上或是國際上的經驗,政策上推動的困難到公民電廠如何在台灣生根,並發展出屬於自己的樣態。
首集邀請到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的林子倫副執行長,分享國際上的公民電廠潮流,並且梳理「能源轉型白皮書」中,首次定義了台灣的公民電廠以及發展至今的多元樣態;同場我們也邀請積極倡議並參與公民電廠行動的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吳心萍資深主任,與陽光伏特家一同完成的「擔仔一號」及「干豆好」,公民電廠除了更多關心環境的大眾一起參與以外,還能有什麼樣的新樣貌呢?
也歡迎大家收看直播存檔
國際上的公民電廠是如何進行的呢?
林子倫:
參與及推動這個議題應該有10幾年了。
剛好也與我的研究領域相關,包含公民參與、審議式民主、能源和氣候政策等等,在國際上不論是從研究或是實踐角度,公民電廠能夠發展起來主要也和當時的歷史背景有關,從歐洲開始,當時公民審議的重要主題就是核電、能源轉型,1990年代、2000開始,歐洲開始發展再生能源,比台灣早了很多,當然也碰到土地議題、在地發展問題等。其實能源技術要發展除了技術可行之外,市場可行以及社會可行也是很重要的關鍵,或許技術已經成熟但是社會接受度還未跟上的時候,這樣的模式就未必能夠發展。
過去民眾可能只是能源的消費者,每天醒來打開燈就有電,與電力的關係一直都只有在開關這一端、一直有距離;但是可以轉化到歐洲經驗,民眾開始能夠參與到電的生產端,不再只是消費者而已,就組織來說也有社會企業、合作社…。
早期我也寫過一篇文章「雲德(Juhnde)模式」,是德國的生質能源村、對台灣而言也很有參考價值,透過成立合作社,民眾也能入股參與,成為100%的生質能源村;風電的部分則有丹麥的珊索島(Samsø)是100%的再生能源島,由離岸風電加上陸域風電慢慢組成;對比台灣普遍的狀況是民眾對於開發沒有信任,也不了解政策,可以由此為借鏡是民眾如果能參與其中,對於了解這個議題是有實質幫助的。

10多年前講這件事沒什麼人相信喔(笑),許多官員甚至也覺得怎麼可能
這幾年透過很多在地組織、企業團體推動,有越來越多人接觸到這個議題,是很大的進步,讓台灣民眾也能逐步接受,包括去年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也納入公民電廠,當然實務上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社會脈絡也不完全一樣,整體而言是往好的方向發展。
Phoebe:
感謝子倫老師分享!
過去提到審議民主其實就是公民參與的概念,透過公民電廠我們都能夠成為電力的生產者,透過如此的角色翻轉,每個人都能選擇想要的能源。
從科技發展、能源轉型的脈絡中,除了技術端發展之外,也很需要社會層面的接受和參與。這幾年從政策面也有很多改變,當然也源自於民間有許多動能、由下而上的推動這件事情。
公民電廠第一次被明確界定出定義,也被納入能源轉型白皮書,是個很重要的里程碑,請老師分享一下公民電廠被政策納入及增列到制度中,能夠有什麼更好的依循和發展呢?
能源轉型白皮書中的「公民電廠」

林子倫:
關於能源轉型白皮書從制定開始也是公民參與的方式,當年惠萍也有參與,並於2020年行政院核定通過。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找來看,那當中對公民電廠的定義是這樣:
公民電廠依發起單位、民眾主導性高低、所有權分配以及收益規劃可有多元 組織形態(例如: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社、非營利組織、社會企業、設有代表 人或管理人之非法人團體等),惟須符合由民眾參與出資,且收益由參與者分 享,或回饋地方公共服務與公益用途。
能源轉型白皮書 p.63
公民電廠這個概念從歐洲進來,過去的歐洲的案例都以合作社形式為主,但其實在台灣落地發展之後,也有多元的組織型態,包含公司團體例如陽光伏特家、或是非營利組織如主婦聯盟等,民眾可以以出資的方式參與,從中也能有發電收益;歐洲主要為合作社形式當然也因為他的歷史脈絡,其實後來也有許多不同的模式,例如地方政府、能源業者加上民眾三方組成等等,合作社是重要成份但不是唯一的,也要參照各地的社會風氣,不需要拘泥於一種。
當然推動公民參與不是容易的事情,包和洪申翰委員、經濟部曾文生政務次長都很積極,也樂見再生能源條例中新的補助方案出現,藉此能夠有其他新的案例,讓台灣有更多合適的模式。
phoebe:
參照國際經驗有常見的組織型態,例如合作社、公民電力公司,相對於能源轉型走的比較前頭的國家,民眾的參與度是相對高的;以台灣來說,民眾可能對於躉售制度是不了解的、為什麼再生能源能有收益也是不理解的,說到太陽能可能會直觀聯想到可以用太陽能板燒熱水(笑),大家對於太陽能的想像、認知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台灣也確實需要屬於自己的公民電廠發展和民間參與,我也認為這是很大的突破。
我們希望公民電廠在台灣能有多元的組織型態,核心重點有兩個:
1. 由公民參與出資、且利益由參與人分配、共享
2. 發電收益回歸公共、公益性質用途
過去台灣的公民電廠發展很辛苦,主要也是因為沒有可以依循的案例,也感謝子倫老師提到陽光伏特家用簡單的群眾出資模式,讓台灣的公民電廠有屬於自己的方式持續發展下去!
下集,我們請心萍分享如何和我們一路篳路藍縷的完成第一個專案——「擔仔1號」。
延伸閱讀
- 林子倫、蕭伶伶,2010,”雲德(Juhnde)模式——德國「生質能源村」推動經驗”,能源報導(2010/7),http://energymonthly.tier.org.tw/outdatecontent.asp?ReportIssue=201007&Page=5
- 【大島系列】風之島 丹麥珊索島的能源自主 http://www.rhythmsmonthly.com/?p=71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