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專區

公民電廠大家講|Ep1. 在台灣的「公民電廠定義」part2


下集我們要分享一路走來,和陽光伏特家一起打造了許多專案的主婦聯盟環境保育基金會,由資深主任吳心萍來為大家梳理,台灣公民電廠從0到1的過程。

也歡迎大家收看直播存檔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心萍:

再開始前先echo子倫老師所說的,公民電廠的發展不只是技術而已,社會制度、民眾的認知也都要一起跟上,這個模式才有可能落地生根發展起來。

首先先介紹主婦聯盟,前身可追溯到1987年新環境基金會環保主婦小組,兩年後成立基金會,當時台灣也發生鎘米事件、毒葡萄等重大食安事件,我們有一群有心的志工去推動了共同購買運動,進而成立了合作社。

過去一直聚焦在綠色飲食、綠色運動、低碳生活等議題,其實能源也包含在低碳生活之中,可以回溯到30年前車諾比事件,(有興趣可以看HBO的迷你影集-核爆家園),在此事件之後,有許多女性前輩志工走上街頭,關心社會議題,以當時的時空背景而言是非常需要勇氣的。

30年之後-2019年,這一年完成了很多事。

我們催生了台灣第一個以發綠能為主的合作社-綠電合作社,當中的志工也是當年走上街頭參與公共議題的前輩,實踐了30年前的諾言——要有更多乾淨能源的選擇;當年度也是我們和陽光伏特家完成第一個公民電廠專案——「台南擔仔1號」,參與者除了有合作社中的前輩、主婦聯盟的支持者,以自己小孩的名義出資參與太陽能板,也象徵著為下一代選擇乾淨能源。

我想這也是公民電廠和其他能源不一樣的地方,比起燃煤廠、燃氣廠,可能很難有共同參與的感覺;但是公民電廠讓民眾可以有很高度的參與感。

目前為止我們總共參與了4座公民電廠,加上支持者的捐款再投入出資太陽能板,可以讓捐款放大,未來20年都有穩定的持續收益,也很值得其他非營利組織參考;至於電廠的收益我們也投入在能源教育中,辦理節電講座,持續推廣低碳生活這個議題。

去年,我們和陽光伏特家又打造了一個首例,也就是結合將公民電廠結合公有屋頂的模式——「干豆好」。

過去其實也有發現有民眾想要參與公民電廠,無奈都市內的建物可能持有人較多,建物屋頂要蓋太陽能板有許多困難要克服;2019年我們便開始與市府溝通,推動公有屋頂裝設太陽能板時,是否也可以規劃納入市民參與的方式。

「干豆好」雖然位於關渡,台北的日照條件並不算好,但是即使是下雨天,發電量還是很給力;也因為「干豆好」就位於關渡國中的屋頂上,成為了能源教育非常好的教具之一,讓在地的居民、學生們可以近身看到太陽能電廠如何建置、構成、發電,興建完成後也舉辦「廠長見面會」讓大家看看完成後的電廠,加深個體與這個電廠的連結。


公民電廠的定義是?

對於主婦聯盟而言,公民電廠的意義是:民主、低碳、在地、教育。

在形態上也發展出合作社、集資平台、社區、公有屋頂等等,如果大家有興趣參與公民電廠,陽光伏特家是目前最熱門、也最簡單的參與方式;有些地區也由社區合作社或是管委會推行,以及剛剛子倫老師提到的市政府和能源公司一同組成。目前在臺北我們最想突破的是公有屋頂的參與,所以開創了「干豆好」這個專案,期望這樣的模式可以讓更多市民參與,在附近的社區參與公民電廠,甚至推廣到其他縣市。

phoebe:

感謝心萍的分享!

在台北市區的案例也凸顯了公民電廠該有的公共性,應該有市民一起參與。太陽能板不只是對地球環境友善、也提供了穩定收益,不只是為自己打造被動收入,你也可以以此為家中小孩打造未來的一小桶金,或是由此持續幫助非營利組織有收入,特別是疫情期間更有感,因為降低了城市內的活動讓部分店家、組織收益大受影響,但是太陽有升起,太陽能板就能持續為你賺錢。

請子倫老師幫我們總結,從國家能源政策角度或是政府角度,希望民眾能了解公民電廠有它的價值及長處在,政府是否能積極扮演推廣的角色?


政策如何推動公民電廠

林子倫:

政策確實是關鍵的存在,不管是過去的FIT或是到最近的補助,對於公民電廠有額外加乘等等,確實目前的政策是更積極在推動再生能源。

地方政府當然也是關鍵,中央可能有提出大方向政策,但是關鍵執行也是仰賴地方政府如何推動。過去可能比較仰賴PV-ESCO 模式,以推行量能來說確實比較快,但是就少了公民參與的性質、與在地連結也比較弱,社區民眾是相對無感的;公民電廠的價值便在於民眾參與能夠讓社區更加凝聚。

未來的重點在於減碳,但是離生活實踐其實都還差得很遠,這樣的參與模式因為能提供一些經濟誘因,在電價較高的國家就有足夠的動能讓民眾參與,台灣因為電價偏低,所以效果發揮的比較慢;但是未來如果開始施行「碳價」,那麼公民電廠的經濟價值就會更被凸顯。PV-ESCO 模式當然有很多好的地方,很多能源業者也是努力在執行,如果能找到提升民眾意識和佈建速度的平衡也會是很好的方向。


QA時間

對談中不斷提及結合公民參與的概念,想請問目前學術界有無支撐公民電廠與公民參與或審議民主的研究?

林子倫:在過去的研究報告中,大部份看到的都是歐洲國家例如英國、德國、丹麥等,美國相對於歐洲的發展晚了約10年,以及對照歐洲的合作社模式,美國多數的案例都是以公司的組織型態在進行。

以英文來說是Community Renewable,台灣較常稱為公民電廠(citizen power plants),內含了社區的概念但不限於地理上的社區,也包含心理上的;特別是這5年來,相關的文獻案例也變得更多,當然也有遭遇許多挑戰和質疑,例如佈建的量能以及資金等,背後的政策、財政金融等如何支持也是推行的關鍵。


請問公民電廠在切入公部門屋頂遇到的最大阻力是什麼?公民電廠目前遇到最大的阻礙是什麼🤔

心萍:阻礙很多,但是大分為兩個方向。

結構面:

如同子倫老師提及的金融問題,銀行通常對於公民電廠模式並不熟悉,再評估是否可以借貸時,會被放在一般的企業角度一起評估,但是銀行在評比時,會需要和股東交代。會建議金管單位、或是銀行業者可以用另一種角度觀看公民電廠,這個模式的價值並不只有收益,更多的是對於社會發展的意義以及社區參與,特別是近幾年銀行也開始重視ESG投資的面相,若是以ESG角度評估,公民電廠的價值更是雙贏。

社會面:

當我們進入社區要推廣公民電廠時,遇到最多的是民眾對於太陽能這個產品的誤解,例如說「太陽能板裡面有毒水會污染」、「裝了太陽能板鳥飛過去會被燒死」、「太陽能板會的反射光會直射進屋內造成光害」….。

民眾可能因為媒體誇大負面訊息報導而被誤導,藉由更多在社區內的電廠,可以讓民眾近身接觸太陽能板,從原料製成到一個成品,希望能藉此排解錯誤的訊息。


請問公民電廠所提供的電力來得及因應能源轉型嗎?退役的太陽能板將會如何處置,是否也成為污染源?

phoebe:過去台灣在回收的流程並不完善,是因為我們做的太陽能太少,但是這幾年也都有完善的機制。太陽能板回收我們視為太陽能產業鍊的最後一步,也是被認為還有很多發展空間的產業;目前我們的專案都有納入模組回收廢的項目,就是在保障太陽能從佈建開始,就要考慮到退役的成本;拆解太陽能板的構成不外乎鋁框、支架、面板玻璃、以及輸電線等材料,相信台灣的回收技術必定能找出最永續循環的回收模式。


目前公民電廠似乎以屋頂太陽能為主,是因為成本門檻較低嗎?請問其他綠能如風力、生質能公民電廠在台灣發展的情況?

phoebe:大眾都會期待再生能源能夠有更多發電比例,從太陽能開始是因為太陽能是最容易進入社區的模式。我們不一定會住在風機旁邊、地熱場旁邊或是水庫旁邊,但是我們一定會住在房子裡,只有房屋就有屋頂能裝設太陽能板!陽光伏特家當然也排出其他能源的可能性,我們也期待未來公民電廠能發展出更多元的形式。


延伸閱讀

  • PV-ESCO 模式

https://www.mrpv.org.tw/Article/PubArticle.aspx?type=policy_promote&post_id=280

  • Community Renewable Energy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topics/engineering/community-renewable-energy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