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專區

公民電廠大家講ep2|結合「地方創生」的公民電廠-part2

要做一件好事很困難

Phoebe:

最後也請郭特助分享,目前這個電廠現在正在施工,希望在8月底可以完成。未來在公民電廠完成之後,做為社區能源教育基地,有什麼樣的期待嗎?

郭特助:

因為之前種種的法規因素與台電交涉很久,好不容易6月已經完成法規申請,7月中旬開始施工,到現在大概第一棟建築物已經完成了快80%。

在施工的過程中,也有來露營的朋友發現、或是股東進來逛園區發現我們在做太陽能板施工、陸續都有詢問。

其實他們也有很大的疑問:

北海岸的日照夠嗎?可以發電?可以達到我們電力的需求嗎?

因為皇后鎮畢竟是目前北台灣的露營聖地,從台灣各地來皇后鎮露營的露友,他們都會分享、都會看到我們施作太陽能板,也可以利用這個機會跟各地的露友做宣導。

從我們的露營地、露友去拓展,讓他們有這個觀念——太陽能發電是再生能源裡最不污染的項目。

我們整個園區施工完畢後也會做一個跑馬燈,今天發電多少、電的度數、累積到目前已經發了多少的電,利用這個跑馬燈看板,來做現場實況的教學。

在我們國境之北、北海岸,大家都說日照最低。

北海岸日照平均是2.4小時/日

多數太陽能板廠商認為,每天日照要有4.2小時/日,才能發揮太陽能板的效益,所以在北海岸太陽板施作幾乎是0。

剛好我們遇到陽光伏特家、綠盟這些夥伴,願意在皇后鎮森林 搭配太陽能板的建置,從國境之北做起延伸到整個台灣,包括東海岸、花東、南部、中南部,都可以架設太陽能板。

曾經在西班牙、德國,一大片的太陽能板下面是MADE IN TAIWAN,台灣製造太陽能板的技術是一流。 為什麼台灣不能把太陽能板,建設到滿足廢核以後的電力補充的規模? 這個可能就是我們需要再努力的。

Phoebe:

為什麼最終我們可以一起完成、跟實現這件事情,是因為我們看到公民電廠,除了經濟效益以外有更多,多元的社會附加價值,所以即使是日照最差的地方,卻是我們認為是最美麗的地方。

即使日照效益不佳,但是投資報酬率每年還是有大概5%(預估內部報酬),相對於定存還是不錯的一種穩定收益方式。

有沒有投資效益、經濟效益是一個相對的論點。

我們怎麼找到更多元的價值,讓這座公民電廠可以發光發亮。


以綠能幫助土地,去找到所謂的陽光海岸的美好未來

綠盟專業的角度來了解台灣整體能源轉型的過程,需要擔心電不夠用的問題嗎?

或是我們已經有更全盤性的、 體質翻轉的策略或做法?

愫欣:

當我們大家談到核電,因為很爭議所以常常談他,也正是因為常常談它,所以在媒體上給大眾的迷思,大家在談論核電議題的時候,會覺得那核電應該很重要? 所以可能是無法或缺?或無可替代?

但事實上我們從電力的數據上來看,核電佔發電量的比例只有我們總電力的10%

10%的意思就是他滿小的、容易被取代,這個迷思大家必須先解開。這10%的電力目前已經進入逐漸除役的階段,意思就是核電廠是有壽命、年限的,運轉40年就應該要到期關廠。

就像我們開一台車,開20,30年你也得報廢,就算多好開、好好保養也只能再多用一點時間,但你心裡面也是很不踏實的:覺得還是快點換新車吧!

其實核電也是這樣看待,感謝他們過去在運轉40年間 為台灣電力帶來貢獻,但現在40年到期了、老舊了、壽命也老化了,其實應該讓他們如期關廠,對廠區人員或是周遭居民都好事。

關廠之後我們的電力怎麼使用?

政府在長期的電力規劃是有規劃的,目前台灣的電力當核電不使用之後,我們會使用天然氣還有再生能源以及傳統的燃煤。(當然燃煤有顯著的空汙,不是很受歡迎)

未來的能源轉型計畫裡,燃煤還是會持續減少,以比較不污染的天然氣會增加當作過渡期,再生能源當然要持續增加;未來更成熟的時候,希望能用再生能源取代天然氣。

過去有很多人講以核養綠,我們覺得不是。 台灣的計畫是以「天然氣養綠」,作為綠能過渡。世界各國的趨勢都以RE100為目標——就是再生能源100%。

當然對現在來說還很遙遠,但是他是值得推行,而且台灣正在路上的目標,除了大規模的推展政策之外,像這種公民電廠或是各式各樣民間可以推展綠電的、比較環保的、可以讓大眾參與的方式,也是我們民間團體要去推的責任,這些才可以促使大家對於再生能源更為熟知、也更會放心。

尤其是建置在屋頂的,跟我們的生活是相輔相成的,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這些太陽能是怎麼樣發電,甚至是一個能源基地,我們可以帶一般的市民來這邊參觀。

我們在很多的生活場域上,使用再生能源可以減少其他能源的消耗,相對來說我們每個人都為能源轉型、都為不用核電的替代方案盡了一份力,這個責任不是只丟給政府而已。

在現在人類社會、城市文明、工業文明中,有很多污染、也必須用電,是必要之惡。

我們怎樣在用電的過程中,知道電力來源是不易的、知道集中式、化石能源有污染所要使用再生能源,這些推動過程一定都很漫長、或是很辛苦,因為有抱持這個理念,所以必須去推動他,讓他一步步完成。

如果不完成的話,過去的人看不到有什麼問題,核電使用起來也很開心,可是事實上核災也發生了。

或是過去使用火力的時候,我們可以一直享受電力、享受冷氣很舒服,可是你可以看到地球暖化了、極端氣候危機出現了。

我們用電的後遺症、副作用都逐漸展現了。

這個意識必須要重新開始努力甚至從教育開始,不管是這一代或是下一代,逐漸去推廣或說服大眾,再生能源是可以變成很重要的電力能源的。


支持的體系

Phoebe:

我們在做的不只是讓每個人參與能源轉型,而是能源轉型的背後,有個更大的結構性問題。

過去的化石燃料的能源體系,是所謂犧牲的體系,經過能源轉型希望能走到不同的支持的體系

愫欣:

屋頂光電是我們要最優先推的選項。再來是用公民電廠集資的方式,大家也可能擔心再生能源會集中化,必須是大型企業或是大資本來運作,其實公民電廠就是走不同的路,就是讓自建能力從大眾而來、讓大眾可以共同決定,能源使用的目的和方式,所以其實屋頂光電和公民電廠這兩件事就和過往大大的不同。

在這過程我們可以放入各種公益的想像,我們可以把租金拿去做課輔、把電費收益拿去做能源教育,這是過去在使用能源,在一家電力公司下面使用能源、只付電費的狀況完全不一樣的,這就是能源改革正在發生,這是過去在蓋電廠的時候,通常會說是鄰避設施——「就是垃圾場不要蓋在我家後院」

通常是污染的工廠、電廠,蓋在後院當鄰居,大家都不樂意也不愉快,當地居民也感受到犧牲,必須拿回饋金或是補償金作補償,這是惡性循環,後來又變成這工廠、電廠破壞環境還不給錢、或是給了錢說居民貪錢;對社會來講不是良善的循環,所以覺得要把過去犧牲的體系,換成支持的體系。當地居民有綠電選擇權,選擇投資這個公民電廠。即使公民電廠在我家附近,但是我知道他的來源、知道有沒有污染,而且資金是我們大家一起募集的,而發電收益也是可以分配的,這就跟傳統的集中式電廠,犧牲的體系大大的不同——所謂支持的體系。

現在看不管是德國、日本、其他國家,都正在發展的情況,再生能源不只是政府、企業在推,民間也可以推,這就是支持的體系裡很重要的精神,也讓我們從這樣的計畫,產生了一些天馬行空、非常有意思、有創意且浪漫的想像,這個想像要做多久?要做20年

當初看這個合約的時候,大家都有點害怕:一個約簽20年。

不管是皇后鎮或是我們要辦活動,一個約簽20年,不管是皇后鎮或是我們要辦活動、辦20年,我都不知道還在不在崗位上,心裡面都毛毛的(笑)。可是轉念一想,大家知道核電廠要運轉40年,核廢料要在當地留40年,40年之後還要找到核廢料最終處置場放10萬年

這時候突然覺得,20年真的不算長。

20年能做的公益和未來地方要面對的除役25年、核廢料40年,加上如果核廢料如果移不出去,還要在地方繼續放著,那個時間是更久的,能源代價對我們的影響真的很大,所以在公民電廠20年的合約裡,我們可以做的公益還是可以盡量做。

而且突然感覺時間變短了,核電廠沒有除役前要協助監督除役的工作,核電除役的工作也希望安全,不要外洩,也希望核廢料能夠好好保管直到找到最終儲存地、搬出去的一天,這個陪伴過程是漫長的。

但是現在過程中還有公民電廠這樣創新的模式,不光只是我們過去的拒絕污染的監督,我們還可以努力創造好的能源使用方式,在當地的生活導覽、生活方式,或是觀光、旅遊都可以結合,這讓我感到未來有一絲光明,所以的再生能源、人活著都有環境影響,我們能夠努力的就是降低環境影響。


以太陽能而言是相對是可以好好處理、回收,包含未來20年、25年後,這座太陽能電廠最終要處置就是拆除回收,模組回收在現在已經有相關法規和規範,包含現在買一片太陽能板,陽光伏特家有預收一筆基金——模組回收費,政府透過這筆預收基金的方式,確保每一片太陽能板都能夠妥善被回收處理,這是太陽能在所有再生能源回收,處置和機制都已經健全、包含政策配套措施。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