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電廠大家講|Ep3.公民電廠及大型業者如何強強聯手 part1
公民電廠大家講EP3,邀請到去年10月一起合作的友達光電,來分享與陽光伏特家合作的公民電廠行動,未來每年10MGWp的公民電廠合作除了能讓更多人有機會參與之外,也希望能藉這股力量擴大陽光伏特家的影響力,期許更多社會大眾能意識到能源轉型離自己並不遙遠,而且能夠立即行動,除了公民電廠以外,自從2019年開啟自由電力市場交易後,其實還有許多機制等著我們去依依突破,友達光電也持續和陽光伏特家合作試行綠電交易,為人人都能買綠電的未來願景努力。
近期國際上最重要的消息,就是聯合國 IPCC 發布了一份最新的報告,報告中的種種研究告訴大家全球暖化的速度,其實比原本預估的更快,甚至全球升溫1.5度C,還可能提早十年發生!面對這樣的極端氣候災難,已不是百年一遇的問題,且會越來越頻繁。
面對這樣的全球暖化危機,我們可以做什麼呢?
以前我們可能只能隨手關燈、要爬樓梯、不要搭電梯,去做各種節能減碳的行動。但是,現在我們可以透過公民電廠的力量,一起來支持能源轉型,跟支持綠電的發展。
前面兩集的公民電廠大家講,我們分別探討了國際跟台灣的公民電廠的定義,也分享了陽光伏特家,過去的一些經典的公民電廠行動。
第三集我們邀請兩位重量級的來賓,來一起探討全球的減碳與綠色潮流之下的企業行動,以及企業之間如何強強聯手,一起來推進台灣公民電廠跟綠電市場的發展。
本集來賓是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能源事業總部的副總經理 林恬宇T.Y 以及陽光伏特家的共同創辦人Edison。
成為公民電廠第一品牌,讓台灣有永不枯竭的能源
陽光伏特家如何透過非常創新獨特的商業模式, 支持、達成台灣公民電廠的推動以及我們達到的規模和成果。
Edison:
陽光伏特家更被知道的可能是公民電廠,但其實公民電廠只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的工作。
在公司最上的理念中,有一個很偉大的目標——
讓台灣有永不枯竭的能源
聽來是個很大的Scope,其實一一拆解下來的話,並非不可行。
達成這個理念的第一步,我們認為是需要很多的再生能源,並且能源一定是要永續的,為了做到這件事必須要生產更多再生能源,以及使用更多再生能源。永不枯竭的能源還有另一個很重要因素,就是必需有一個穩定的電網。所以我們也正在準備下一步,如何讓電穩更穩定,可能會是需量反應、虛擬電廠等。
Phoebe常講的一句話—Leave no one behind
我們希望任何人都可以參與其中,全民電廠是這五六年來一直都在走的題目;當初我們發現綠電生產,在過去六、七年都是大型的企業參與,從09年開始,大概92%的企業參與,民眾參與就很少很少。
回頭探討為什麼民眾很少參與綠電生產?發現幾個窒礙點
- 資金門檻非常高
- 沒有合適的場域或建置知識
因此我們就打造了一個線上平臺,我們讓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屋頂出屋頂!
當參與門檻變成一萬五到兩萬塊左右最低門檻,就能讓更多人依照自己的能力來參與;找到適合的屋頂則是讓持有者有管道提供;有專業能力能夠做電廠建置的人來做電廠建置,畢竟電廠要維護二十年,必須要是非常扎實的系統,所以也必須要有非常扎實的的工程團隊;因此5年前誕生了陽光伏特家這個平台。
截至目前為止,大概有兩萬五千位的民眾,參與公民電廠以及綠能公益。
全台大概有320多座的電廠,其中260座已經開始在商轉,60座還正在建置當中,總共的容量大概在15MWp左右。
再生能源的先行者——友達光電
Phoebe
台灣在太陽光電的產業的發展,在國際上也是非常領先世界各國;特別是友達光電,更是國內太陽能的產業的龍頭;友達一直提供非常高的效能或是高度整合性的太陽能永續服務的方案,請TY幫我們更詳細的介紹一下,友達在台灣的太陽能市場、模組市場的發展。
TY
如同剛剛Edison講的,我們在過去可能是被他定位在大企業的部分(笑)。我想這次的合作這是非常有意義、我們也非常高度的期待!實際上,友達開始做太陽能模組是從2008年,決定投入了這個產業。過去也是用垂直整合、製造的概念在思考,所以我們從最上游做Poly、wafer、到中間的電池片,一路做到模組。
這個行業過去十多年的變化非常非常大,那友達本身具備了這麼好的太陽能製造經驗,也一直在想我們只是把東西銷售出去,讓別人投資變成電廠;我們賣的是材料、關鍵的零組件,為什麼不來為電力事業做一點事情,所以從2012年開始,有了這樣的一個發想。
所以最早最早就是從在自家屋頂開始,友達起家是製作顯示器,顯示器的廠房規模都很大,有非常完整的屋頂,我們就在自己的屋頂上面開始第一個太陽能電廠的Project。
一開始,我們對法規也不夠了解,和能源局一起合作,能源局也以友達的大型屋頂的案例,當成一個 pilot project ,後續也產出很多相關的規範、法規。過去蓋電廠的速度很慢,一來沒有經驗,二來也沒有足夠的法源或者是足夠的規範;到現在整個這個台灣的能源市場、太陽能投資上面進展的非常快速,這都是整個社會一起共同發展的過程。
回到友達光電目前在台灣的規模,截至到2020年底,已經完成併網的建置量,大概在170MWp,已經拿到所有的許可、在施工中或者是要準備開工的,目前有250MWp,後續還有250~300MWp正在做開發,涵蓋的種類非常多。
一開始從屋頂做起,三、五年前,我們也參與了政府的水面型案場的標案,當年是最大的一個水面型電廠,有6MWp在台南就是友達光電施做;想要執行更多太陽能電廠只靠一個企業可能會不夠,所以我們的案場投資也借力於台灣的人壽保險公司,因為它的資金是比較長期穩定,並且由我們來承作、開發案件。

這個保險公司跟友達成立合資的能源公司,就是星耀能源,讓他持有電廠二十年,也是充分的讓台灣社會的基金,能夠用在台灣的重大的國家建設上面,這樣的一個模式也不以案廠的買賣為目的,而是穩穩的能夠持續在台灣提供潔淨的能源,至少二十年以上;我們一路走來,案子沒有在中間做任何的買賣,而是一個企業運用社會資源,也讓我們來為社會做一些貢獻、回饋。
以目前我們併網量的規模大概在台灣只有5%,我們自己長期的目標是希望星耀能源可以貢獻,在台灣成為前五大前三大的能源業者,這個目標還有很高的難度要挑戰,但是我想一個很用心經營、結合技術工作者以及由社會而來的資金和資源,讓他投入在台灣的國家重大基礎建設上,這是個有意義的事情!
回到友達製造業本質,我們每年在台灣市場模組交貨量350-400MWP,在台灣的硬體製造,產能或市場佔有率大概是20-25%。
Phoebe
友達做為台灣太陽光電市場以及企業的先行者,過去的經驗一定是非常珍貴的,為台灣打開了光電的市場,以及整個制度的應用發展,想好奇的問一下TY,最有挑戰性或是覺得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次經驗?
我們做過一個屋頂,樓下是做紙張製品,可以想像他們有多麼的在意不能夠漏水,在台灣一個多雨潮濕、濕潤的環境。我們如何處理屋頂去幫他整個做完防水,這是屋頂型電廠常常遇到的挑戰;如同剛剛提到台南的一個滯洪池,我們第一次開始進入這樣的一個場域,他的挑戰就是你只要在水面上就有液位的變化,浮台必須從工程上的角度,必須要跟著這個水位去做上下的移動,如何讓他有足夠的域度能夠移動又能透過水下的Anchor把它固定在水面上,這是一個平衡、計算,我們也從來沒有想過,原來做電的還要跑去當潛水伕,我們的工程同仁還要背氧氣筒下水,在底下去打Anchor,這些都是相當有趣的經驗。
當然台灣在整體開發進階到大型的地面,或者近年政府在討論的倡議、政策,引導做漁電共生、一地多用,因為台灣是一個土地、面積很小的地方,但是台灣人能源需求量很大,台灣一年能源消耗根據台電的統計,電力需求在兩千七百三十億度,能夠理解或者是不能想像的是,其中有55%工業用電,因為台灣是一個出口非常強大一個國家,所以我們的工業用電就大;這樣的一個小的島嶼承載了這麼多的人口、承載這麼多的工業商業跟生活上的需求。承作太陽能製作或者太陽能的電廠的建造,最難處理的就是你如何去提高單位面積的發電效能,如何兼顧對環境的佔用是能夠最小。
當案子走到漁電共生,就想「天哪!之前要下去打樁,現在還要考慮漁夫將來能夠撈魚」,當然又要兼顧對環境的影響是最小。這些過程是我們從事這個行業裡頭在過去,一個製造導向或者一個電子業的這個老兵的腦袋裡頭從來沒有想過的(笑),那除了這些工程面的之外,我們也學到很多的社會溝通,我們才發現「天哪!原來大家聽不懂工程師說話」,我們怎麼樣把我們的工程語言變做是老百姓能夠聽得懂、能夠接受的、能夠溝通的一個方法,這一些在我過去的職涯裡,坦白說接觸的不多,所以這種種的累積跟演進,其實是我們在做這樣的商業活動,我們的學習,那這裡面的甘苦談是非常多啦~
Phoebe
謝謝TY的分享,聽到了作為先行者的辛苦,可能是上山下海、哪裡都要去。
陽光伏特家一路從第一個公民電廠走到現在,已經是全台灣最大規模的一個平台,Edison跟我們分享一下,為什麼我們後來會遇到友達?為什麼會開始有雙方合作的契機出現?
我自己看陽光伏特家的成長過程,其實一直會遇到一些問題,例如說江湖傳言,陽光伏特家的太陽能板常常買不到,會秒殺熱銷、比演唱會的門票還難買,為什麼一個公民電廠的一個平台,會有供不應求的狀態以及這跟我們後來跟友達的合作,是不是有什麼樣的關係?
供不應求的公民電廠
Edison
前面一兩年會遇到客戶的抱怨,說我們故意做飢餓行銷、故意創造一些聲勢,那其實我們真的沒有想這麼多QQ
真的是沒東西可以賣,因為台灣地小也希望能夠確保工程的品質,或者是未來的營運是能夠順利的,所以在篩選案件的時候會花很大的心力。比如說,可能我們可以得到很多,民眾提供的屋頂、或者是我們自己找到的、可是在幾層過濾之後發現,可能結構有點鬆散,或者是旁邊的大樓,有可能蓋起來之後造成遮蔭,又或者有違建的問題,所以不能使用,幾層過濾後,合適的也不多。
友達是一個非常大的公司也是產業龍頭,我們當然希望能夠跟友達合作,一起開發案源,經過幾次的討論,不只是市場上的交流也包含團隊管理的請益,雙方可能覺得,可以成事、做得了事,於是就開始後面的合作。
去年十月份的時候,我們有第一個案子合作,那今年也陸續在展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