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電廠大家講|Ep3.公民電廠及大型業者如何強強聯手 part2
公民電廠大家講EP3,邀請到去年10月一起合作的友達光電,來分享與陽光伏特家合作的公民電廠行動,未來每年10MGWp的公民電廠合作除了能讓更多人有機會參與之外,也希望能藉這股力量擴大陽光伏特家的影響力,期許更多社會大眾能意識到能源轉型離自己並不遙遠,而且能夠立即行動,除了公民電廠以外,自從2019年開啟自由電力市場交易後,其實還有許多機制等著我們去依依突破,友達光電也持續和陽光伏特家合作試行綠電交易,為人人都能買綠電的未來願景努力。
Phoebe
友達對我們來講,是很關鍵的台灣產業的龍頭,對我們而言,於公於私都在學習。
對TY或是友達而言,過去的大型太陽能電廠,有非常多的實務經驗,為什麼還會想要跟陽光伏特家這樣一個平臺去做合作,甚至是支持全民參與的公民電廠模式?
陽光伏特家成立的初衷,就是我們認為公民參與是重要的,它會有多元的價值,包含環境的效益不用講,是一個能夠為地球減碳的綠色商品,經濟面其實是帶動了綠能的共享經濟模式,更重要的是,我們一直相信更多的民眾參與,它也可以支持台灣能源轉型運作的更順暢,也會因為參與而認識太陽能。
回到TY剛剛提到的社會面,其實公民電廠就是很好的社會溝通的工具,讓大家在過程中一起提升能源的意識,我們自己相信這些事情、這些理念,那TY你怎麼相信我們?願意跟陽光伏特家有更多合作?
產業龍頭投入公民電廠的契機
TY
把這個 story 變短,直接跳入到結論。
坦白說,當我們第一次看到陽光伏特家的團隊,我們是被這群人吸引了!被吸引的原因是怎麼會有一群人,開始去實踐這樣的理念!我們看到陽光伏特家把一件對社會非常有意義的事情,透過了一個很好的商業模式,讓他可以帶動更多人的參與,這樣的理念符合我們自己企業期待,我們自己也願意把我們的能力貢獻社會,我們都還是相當具有工程師性格的一個企業。
當看到陽光伏特家可以把這兩件事情連結的非常好的時候,我想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吸引我們的點。我想人跟人之間都有 chemistry 那這樣的一個吸引力、傻勁,跟我們這些工程師的性格很接近。
剛剛提到,我們的投資都是偏向大型化,所以散落到更多的民眾能夠參與這件事情,如果我們可以盡一分力也是很美的事情、很漂亮的事情。
我們自己來做,我們的能力有限,當我們看到有一群有理念的人,在執行這樣的事情的時候,就是這麼簡單,一拍即合,我們願意加入而陽光伏特家的這個團隊裡面,成就陽光伏特家推廣全民電廠、綠能、推廣一個減碳的社會思維,我們的出發點就是那麼單純。
Phoebe
美好的事情的發生,真的需要在對的時間遇到對的人!
去年,我們有一起發布了一個消息,是未來我們的合作開展,如同剛剛Edison提到的,陽光伏特家需要高品質的電廠的來源,某種程度上是來不及滿足這個社會大眾很想要參與的這個需求,所以我們也非常需要友達提供更多的供給。
與大型企業強強聯手
在和 Edison 討論的時候,如果只是談合作,很容易就流於形式、或者是泛泛之談。
應該要喊出一個目標、喊大一點、把目標定得大一些,透過從最終目標回頭來看,我們現在該怎麼樣來做?不要只是手上有什麼才做什麼,所以把目標定在:每一年10MWp的的案源提供給陽光伏特家。
如同剛剛提到的,友達產品的台灣市場佔有率大概是20%-25%,可是我們實際的電廠投資只有5-8%,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況?特別是因為我們在挑選案子,還是非常的謹慎跟小心,以及能源產業、太陽能產業,他本來就是很區域性,這樣的事業投資在全世界都一樣,會非常的 Regional 也會非常 fragmented,是集眾人之力來成就了一個東西;所以即便是大型的企業,它的市佔率也不會像做製造業一樣來得這麼高,所以我們剛剛講,也許台灣你到了10-15%就是Top3。
回到剛剛所說,在案場的挑選經營上面非常謹慎,陽光伏特家的東西需要給老百姓大家去持有,不能失信於他們,所以,對於案場的選擇,我所了解的、從陽光伏特家提出的要求,對品質要求非常高,那既然對品質有要求,對老百姓有承諾、對這個你們的板友、板主有承諾,我們友達自己在挑選案件、作案子也是抱持一個長期擁有的態度,這兩個chemistry就非常的契合啊!既然這樣,那我們多找一些好的案源,來提供給陽光伏特家,號召更多的、公民、老百姓,一起來參與綠能的建設。
Phoebe
聽起來真的是非常的充滿目標感!
對於陽光伏特家而言,要去掌控的不只是公司規模化以及快速成長的過程,同時要兼顧我們給客戶的品質確保。
每年我們有來自友達供應,品質量好的電廠的來源,這個部分對陽光伏特家,我們自己企業或是商業模式而言,效益到底是什麼?
Edison
我們平台上是一直供不應求的情形,因為要找到更有品質的屋頂,我們才能夠放心讓用戶來參與。
過去五年陽光伏特家的專案加起來15MWp,如果每年都有10MWp的供給,幾乎等於是我們過去5年所有努力,加上我們還會努力從其他管道找電廠,兩者加起來一定可以讓用戶能夠有更充足的機會,來參與電廠的建置。
一開始做平臺,其實會有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就是當供給不足的時候,就找不到需求;沒有需求的時候,就不會有供給,兩個因素永遠都是在互咬的。所以我們第一個案子,第一集有提到就是擔仔1號,就是一邊找需求、一邊找供給,好不容易把他抓得很緊、慢慢成案,慢慢幾年下來,公司要成長、要擴大,所以我們要抓著的變的更多了。任何一邊只要有局限,其實都會影響到公司的成長,所以在過去幾年,對公司成長最大的瓶頸點,就是當供給不足的情況之下,用戶無法參與、可能就離開了,那就代表說,我們過去可能在與大眾溝通、或者在行銷上面的資源的投入,都會付諸流水。
下一課題就是怎麼樣讓更多用戶能夠參與、怎麼樣讓更多的人認識我們,更多人知道參與能源轉型這件事情是好的、更多人加入。

Phoebe
對陽光伏特家來講,我們都是在開創新的行動或是商業模式的拓展,以及比我們更早投入、先行的企業、領先的企業,我覺得我們一起在做的事情,其實是回應到整個台灣的能源轉型的見證,整個能源轉型的發展和制度的一個變遷過程。
剛剛TY提到友達在2008年的時候,開始進入太陽能的這個產業,事實上,2009年台灣通過的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帶動了很好的綠電應用的發展以及透過FIT 躉購政策,創造綠能商品的投資誘因;但到了2017年修正電業法,再生能源發電不再僅限於賣給台電,也就是不限於躉購制度了!我們可以走向電業自由交易的市場,一起見證台灣電力的一個新的發展。
這邊可能要先謝謝TY、友達對於陽光伏特家團隊跟公民參與模式的認同,是很重要支持,我相信陽光伏特家在友達的各個合作的關係中,我們絕對不是最大規模的那一個,但是我覺得,在很多的條件的可能差異不多的狀態下,TY更願意選擇陽光伏特家,支持我們全民參與模式,不管是社會、經濟的價值跟理念,也因此跟我們有很棒的合作。
接下來,跟著台灣的整個能源轉型的步調,陽光伏特家現在不只是台灣規模最大的公民電廠平台,甚至在2019年就取得台灣第一張綠能售電業的執照,我們也努力的在做一件新的商業模式佈局。
請Edison跟我們分享一下,台灣自由電業市場開放,我們對於綠電市場的未來發展的想像以及商業模式上會有什麼不同的佈局?
所有人都能參與的自由電力交易市場
Edison
我們在2019年的時候拿到第一張綠能售電業的執照,我們希望讓台灣有永不枯竭的能源,包含了更多再生能源的產生,還有更多再生能源的使用,以及更穩定的電網。
綠電市場交易就來到了更多再生能源使用,其實是一個清算的概念,用戶他需要買綠電,並不是拉一條電線到他家,如何怎麼結合陽光伏特家的商業模式呢?
陽光伏特家一直以來,都內涵很重要的概念,就是Leave no one behind。
特別在在綠電交易這一塊,我們覺得更多人參與在其中,其實不只有精神層面的價值好處,他在實質經濟上面、對電網的幫助,有直接的貢獻。
要使用綠電,就是在再生能源電廠有發電的情況之下,你也有使用電,這時候的交集可以清算為綠電;舉個極端例子,現在不能說晚上用電、然後說我買陽光伏特家的電力。
因為有這樣子的因素存在,就有匹配效率的問題,也就是說,一個電廠配一個用戶不見得可以100%的使用所有電力;或者是它的電力,不見得可以100%的讓這個用戶可以在要用的時間用。所以剛才提到的更多人參與,除了精神層面、社會面意義之外,
多對多是可以提供更高效的匹配,簡單來說,我們可以用截長補短這個概念來比擬,今天可能這一群人配對一個電廠,他的匹配效率可能只有60%;如果說能夠有多對多,很多的供給和很多的電力使用者的需求配合起來,可以達到相對高的匹配。雖然在前期可能是先從企業出發,但是,我們希望在不久將來,也能夠讓一般的民眾也能夠參與綠電交易。
綠電是保持企業競爭力的必要條件
Phoebe
陽光伏特家自己企業願景,其實一直是非常明確的,從過去的商業模式是通過公民參與方式、全民一起發綠電,我們希望最終極的那個未來是全民一起用綠電,那當然這個是要逐步地推進,當然有非常多技術細節的一些挑戰跟問題,這都是我們正在不斷的努力突破的。創新的商業模式需要有一段努力的過程,現階段陽光伏特家去努力促成的綠電交易,還是把更多的綠電轉供給更多的企業用戶,主要的原因也是台灣企業對綠電的需求是非常高。
TY
答案一定是肯定的,以台灣的狀態而言,我們非常需要乾淨的能源,不論是去達成RE100或者是歐盟碳邊境稅,環保署也有在思考碳稅或者碳費用(carbon levy)。
當我們在看台灣整體的競爭力,而不是只是看某一個面向。先前有過台灣一年大概兩千七百億度的電,55%工業部門用、17%民生用電、17%商業用電,包括了醫院、旅館、百貨公司、辦公大樓或者是一般的店舖,這三類加起來就已經到了90%。
台灣是出口導向的經濟體,我們 GDP 裡面大宗是出口,出口的製造業現在面對的什麼呢?
主要有幾個,第一個台灣的出口profolio ,IT電子行業、半導體行業、光電行業還是大宗,我們的客戶都有在push 往RE100的方向走,更多的行業、國際的品牌商而言,甚至都已經立下了很明確、跟清楚的目標。
這是一個我們要去思考的點,必須要維持台灣的國際競爭力。歐盟今年開始談邊境碳關稅,一開始點名四個行業:鋼鐵、塑膠(含有機化學)、水泥跟造紙這四個行業,這四類非常偏向原材料,台灣出口產品都經過加工或者出口分散到不同的區域,直接的影響政府的評估還可以承受。
但是這個事情是告訴我們國際的大趨勢,如何去處理減碳的議題。
相信大家不會陌生,是我們在路上看到跑的車子越來越多都電氣化,減少對碳的依賴,其中有一個交通工具的改變,電動車的概念就是從燒石化燃料變成取用電力,可能一開始是使用一般發電廠的電,到最終極能不能夠連電動車的使用的電力都來自於潔淨的能源。老百姓越來越有環保的概念,越來越有減碳來概念,我相信老百姓使用綠電會越來越多,那這個部分怎麼去提供誘因,電證分離也許是未來趨勢。實際上,商業用戶、服務業用戶、金融業用戶,為了要能夠達成在國際上對ESG的要求,服務業、金融業都開始行動。事實上,台灣現在包含銀行的貸款,都會希望能夠帶把這個錢貸給有ESG有環保、有環境、有減碳概念的企業,所以服務業本身,也在做這樣的一個調整。
因此整個來看,趨勢確實已經確立,台灣因為環境的關係,天然的資源跟面積有限,
對於綠電的需求,應該是需求大於供給,如何去增加供給面?政府跟企業一起合作和社會溝通,也希望能夠一起完成。
總體而言,使用綠電是整個國家的競爭力非常必要的一個要素,除了競爭力之外,使用綠電應該是全球世界公民的一個共識,也是一個必須要去克服的一個問題。對於未來綠能、綠電的一個需求面,我是持續看好,甚至覺得我們做的還遠遠不夠,我們應該在更加一把勁。
全民參與的綠電創新模式
Phoebe
謝謝TY已經幫我們帶出了台灣的現狀,我們是一個出口導向的經濟體質之外,更需要去因應這個國際的綠電,或是全球的一個淨零的趨勢,也提供蠻具體的對於台灣整個綠能產業或是政策的方向。
請Edison幫我們更具體收斂一下,未來在綠電市場這一塊的共同擴大,我和友達合作的方向,是不是有更多的可能性,以及陽光伏特家未來會有更多促進全民參與綠電的創新的商業模式?
Edison
就如同全民電廠的情形,綠電供給的稀缺性,其實也很明顯。
全民電廠的稀缺性可能是土地不夠,或者是屋頂不夠,或者適合的空間越來越不足,綠電交易的稀缺性其實是存在於整個市場的慣性,目前還是習慣走FIT就是轉供給電力公司;今天電廠決定要跳出來,變成轉供給終端用戶,現在已經有完整的參與機制,只是,對於參與者來說還在一個學習的過程。
所以所以剛剛提到說,2019拿到第一張售電業執照,中間還有很多很多正在突破,包含了台電的配套措施,也包含了來到融資部分,銀行融資原本的條件都是電廠的電力給電力公司,現在轉供給終端用戶,或許在評級上面就要去做些改變,也是一些小細節。
過去一年我們也一直在找到底可以跟誰合作,將它的電力賣給終端用戶,一直到跟友達有全民電廠合作,綠電交易也一併開始討論,未來不管是從企業端還是從民間,對於綠電需求,一定是遠大於供給生產量,把電力轉供給終端用戶或是把電力轉供給企業,這是未來一定會進行的事情。
我們在今年的的四月份就開始在跟友達討論,是不是可以試行一個機制,先把一個案場試試看拿來作轉供;一直到七月就相對的明朗,八月,我們正式可以把電廠轉供給終端用戶,對我們來說是一個突破,對這個產業來講也是。
售電業的角色是跟很多很多的發電業者合作,將電力轉供跟終端用戶。過去看到很多的案例,售電業都隸屬於一個同一個發電業集團底下,但是我們認為在終局,真的有效率的應該會是多對多的匹配,多對多的供需的匹配,才會有高效率的轉供的電量,八月份即將推出轉供成功案例,對我、對產業來說,都是一個很重要的里程碑。
Phoebe
真的,這是我們接下來非常期待的一個突破!
今天的公民電廠大家講其實我們談得非常多,也非常不一樣。
歸結來講,其實看到了全世界正在一起努力、對抗的事情,就是我們要避免氣候災難,那如同比爾蓋茲在他的書中強調的淨零不只是必要要做的事,更重要是他帶來更多的零碳經濟跟綠色商機,也是需要更多創新的商業模式,更多的企業跟民眾都一起來參與。
更自由的綠電市場跟更好的一個環境未來,他不會自己到來,他需要我們一起參與打造,這個部分也是我們一直在努力去傳遞給大家的事情,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是其中的一個參與者,甚至是其中一個共享綠色經濟跟綠色行動的人。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