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電廠大家講|ep4.部落公民電廠-打造100%綠能部落part2
Phoebe
再生能源搭配儲能的設計有他的重要性跟價值,回應到氣候災難越來越頻繁發生,偏鄉電力脆弱的問題也更需要受到重視,且提出應對的行動。
請如萍姐分享一下,我們在推這個計畫的過程,其實也歷經了很大的困境跟挑戰,包含疫情爆發之後, 在募資上面也經歷一些困難,但最終我們還是募到了總金額是150多萬的設置金額,達到14.625kWp的太陽光電系統,來幫助比亞外的部落。
當時我們在跟部落討論的就是這一座百分之百的綠色教堂,可以為部落不只解決電力中斷,或是停電的問題之外,還可以節省電力費用的支出,那省下來的電費那部落怎麼去規劃?
再生能源創造的綠色就業機會
如萍姐
真正讓部落有感受的時候,就是三月裝設太陽能板,到五月底的時候帳單來了。 因為教堂就是他們的長照、教育、共餐的地方,用電是整個部落裡面最集中密集的,每兩個月的電費大概六千多塊,如果一般家戶兩千多,他六千多,就是非常正常。
突然比亞外很興奮的說,它這個月電費來了、才三千多塊,就馬上就省了一半!
第一個驚訝的是太陽光電能夠讓他們實質感受到省電費,第二個驚訝的是才發現原來比亞外在山上的發電效率,還真的很不錯!
山上的發電一天大概也可以發到十度電,幾乎和彰化、雲林差不多,也許是因為他們比較靠近太陽,而且空氣非常乾淨,再加上比亞外的部落長老就把這個太陽能板當小baby一樣,每天跑去擦,就是非常的照顧,所以發電效率很好。
如同剛剛提到,最早最早的時候、辦說明會的時候,那個說明會其實不只是我們說而已,而是我們去聽。
聽到他們的一直有一個很期待的夢想,就是希望他們的年輕人能夠回來,希望他們的部落能夠重新找回、重新能夠讓年輕人或者是三代都能夠留在部落,為這個部落一起去打拼,去打造一個真正符合比亞外,泰雅文化的未來。
不用像現在年輕人都到山下去工作,都是阿嬤帶小孩隔代教養,他們也都覺得這是很遺憾的事情。
接下來,九月六號會辦一個工作坊,這個過程裡面,我們能不能夠在平常就能夠一步一步,跟她們一起邁向他們的、因為綠能帶給他們的願景,希望讓部落能夠藉著太陽光電系統,能夠讓他們懂得如何運用能夠讓他們懂得如何維運。
我們其實把比亞外部落的綠能,當作是一顆種下去的一個美麗的綠色珍珠,我們在太麻里、達魯瑪克還有長光、花蓮,也希望讓這些綠色的珍珠可以形成一串漂亮的綠能部落相連,讓他發光而且變成彼此支持、支援的系統。

其實我覺得部落真的需要具備綠能知識以及綠能技術的年輕人,幫忙部落。對大同永旭來說,偶爾(維修)可以,但是要常常去維修或者自己要去處理,其實都是困難的。 所以我們反而希望是不是,透過每一次設置的綠能設備,能夠empower部落年輕人去學習,而且是從經驗中學習知識是很紮實的,不是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這些知識也許可以跟台東或是其他的部落慢慢去形成,部落綠能公民電廠的產業人才需求庫。
因為他們才真的了解部落的這個需求是什麼,我相信,這個未來可能是另一個綠能人力需求的市場,一旦我們做越多的部落的小案場,這樣子的可能就會越來越多。
當然,我們也會更期待企業除了捐贈設備以外,也能夠empower她們,讓他們去學得這個技術以及陪伴,所以我非常感謝大同永旭,卓媽媽也是、比亞外也是,大同永旭常常都是接下來,最後那個陪伴的角色,那個陪伴的專業角色非常重要,也是企業在做CSR是最溫暖的一個部分。
Phoebe
再生能源很像分散在全台灣或是全世界的一串串的珍珠。他是在各地遍地發光、帶來更多的資源跟力量,點亮比亞外這個專案不只結合了像大同永旭還有另一家企業的贊助,此外,還有七十幾位民眾,也可以用小額的捐款來支持比亞外的計畫,這個過程中不只是把大家的眼光帶到這個部落。
以及如萍姐講的再生能源的發展,帶來的經濟效益,同時也可以有更多社會支持的力量在這個部落,更往前去想可能是綠色的就業機會,會因為更多再生能源應用更普及,在這個過程裡面被帶動出來,同時回到再生能源的發展。
在比亞外專案裡面,我們起實現的是分散式的防災型微電網,很重要的一個示範的起點。
分散式的一個電力系統搭配儲能,它可以幫助到台灣電網或是電力系統韌性提升,我想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價值,除此之外,分散式的微電網系統是不是還有更多的場域可以去應用推廣呢?
分散式微電網的應用情景
Max
其實應用推廣的部分其實還蠻多,我們剛剛有提到所謂偏鄉或離島、甚至重要公共設施,需要用電可是電網普及率可能沒有這麼高,或是一些軍事設備,都可以往更深遠一層的思考來作評估。
其實和大眾比較有關係的,則可以考慮未來的長照機構,因為很多長照的電是不能中斷,跟生命有關係的,如果圍繞在所謂的單一電網上、而不是所謂的分散式電網,可能因為某一個電網斷了,讓整個醫療設備而無法去支援這些醫療的所需負載,會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意外產生,這個部分都是可以值得去思考去做設計規劃。
再生能源越來越普及、越來越蓬勃,在我們的台灣能源的供應上,比重會比較高,再生能源的好處是無污染的能源,當然也有壞處——它比較難掌控。
天候是目前還沒有辦法可以100%控制的因素,我們所需要的能源、電力,都是希望可以隨時隨地供我所用,所以如何做調配,這個就是在微電網要下功夫的地方。
又例如,一個工廠有所謂的尖峰離峰的考量,那些工廠可能是需要白天用電比較多,在跟台電申請契約容量,就不需要這麼大,就可以挪出這些空間給需要用電的工廠作調配;甚至他可能尖峰用電時間只有短暫一、兩小時,甚至搭配儲能就可以填補他的尖峰用電,可以讓台電就輸配電業上,有更多的餘裕來做整個台灣電力的規劃。
這是我認為,微電網會對台灣的電力系統韌性有非常大的幫助。我剛剛提到怎樣去管控,電池的應用整全世界都往這方面的發展,我相信很快就可以解決,未來大家一定會有一個更乾淨、更安全的儲能跟微電網。
Phoebe
謝謝Max
搭配儲能的再生能源,在台灣電力系統轉型的過程,可能扮演很重要的核心角色,最後回到今天公民電廠大家講-部落裡的公民電廠,需要更多的夥伴一起來促成更多,點亮更多的部落。
想請如萍分享的這個議題,就是針對您過去的推動再生能源的經驗,是不是可以提供一些政策的建議? 或是未來推動上的一些具體的建議? (雖然我覺得這可能可以講一集XD)
再生能源推動政策建議
如萍姐
雖然說,為了3kWp要花很長的時間去溝通,可是我要說一下對照組,其實我們也不難看到,其實台灣很多地方在開發太陽光電的案場,尤其是像是地面型,或者碰到社區的時候,如果少了花一點時間以及就是軟性的用聆聽的方式。
對部落來說是知情權,對我們來說,其實很簡單的就是一個 尊重。
到了別人的部落裡面,對部落來說你到別人的家裡,不是說你要來幫我,我就要讓你幫忙。
是不是能夠同理這個部落,或者說,甚至是也不能帶著「我去幫忙」的這個角色去,而是我們共同去完成共同的願景。
政府未來不管是輔導,或者鼓勵更多的偏鄉要去做綠能的時候,不管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真的要多花一些時間跟耐性,了解不同的部落,也去盤點他們想要解決的事情是什麼,大家彼此知道需求是什麼,以及我們能夠用綠能在能源轉型的過程裡面,讓一般的民眾去了解能源轉型,他真正的意義是什麼。
原來用的電有什麼不好嗎?
要改變過去很方便的電力,真的要讓人感受到額外的意義,也許這個意義是對空氣會變好、更多的就業機會、更多的年輕人長遠的經濟未來、對很多不同的人來說,他的需求是不一樣的。
為什麼要想要推動再生能源? 就是因為再生能源和傳統能源不一樣,它有很多的可能性、也可以很有彈性,因為他就是一個年輕的、未來性的,甚至能夠帶來經濟發展,也可能有很多的工作機會。不管是什麼樣的工作機會,都會慢慢發展出來。
為什麼要這樣子做、不要這樣做,這個都需要一點時間、耐心、同理心解決,前面花了越多的耐心,後面的路就會越來越順。剛開始我也被當成詐騙集團,到後來其實比亞外還會幫我們宣傳,包含後面很多排隊的部落:鎮西堡、新竹甚至還跑到東海岸。因為他們覺得這個是一個很好的案例,希望他們的同胞或者其他的族人,也能夠感受到這個幸福。 推動綠能最好的就不是我們去推動,而是真的有良好感受的人,那才是最有說服力的。
政府其實就是在推動綠能,要多用軟的方式、就是軟的政策,不是用硬的政策推動偏鄉綠能。
對企業來說目前最重要的就是躉購費率,躉購費率常常看的都是直接材料成本,可是看不太到在這個過程裡面,所需要花的溝通成本,以及怎麼去做公益協助、或是公民電廠的鼓勵機制,我覺得少了這個有點可惜。
我們可以看到在德國的公民電廠,政府的大型的標案,都會檢視是不是有一定比例的公民電廠機制在計劃內,才能拿到大型的案場,算是以最有利標的方式,投入更多的公民電廠、讓利給社區的企業能夠去標到,這也是我們希望能夠看到,而不是只是用最低的價格去標到的標案。
Phoebe
如萍姐提到一個重點就是,公民電廠其實是幫助能源轉型,不只是得更好的綠能共享的經濟或是商業模式,此外,它也創造更好的社會參與機制,讓更多人可以參與其中,而這個過程不能遺漏任何一個人,而且需要互相的尊重相互支持。
請Max分享一下
大同永旭跟陽光伏特家,未來在不只是公益電廠計畫,可以跟TRENA一起點亮更多的部落之外,在公民電廠的這一端,讓更多的民眾參與綠能共享的經濟行動,我們也已經在討論更多的可能性。
Max
一開始從卓媽媽到比亞外,其實我們感受到和過去商業模式不同。因為過去很容易就以投報率、成本來考量整個案廠的發展和效益,但是我們從卓媽媽開始,感受到的是一股感恩、溫暖。
每一次從頭參與建置到發電,用電者能感受到這是為了她量身訂做的電廠,完全符合他的需求,你可以從他眼神、從他跟我們情感交流上,我們不是單純在做CSR,有點像實踐理想。
如同剛剛提到,其實不論是發展第一座100%綠能部落,或者其他可能延伸的區域性微電網都有在評估。除了太陽能,受限於環境只有白天發電,其他時間如果需要綠電要怎麼辦?如何達到100%使用綠能,其實,大同永旭也開始往小水力做評估,因為畢竟台灣的水力有很多可以發展的地方,像是溪流及灌溉河道、甚至是工廠排廢水的部分,都有可能是推動再生能源的發展的環節,只是我們可能沒想到。
再生能源就是一個新的領域,我們願意去嘗試、也願意找到理念相同的夥伴,一起跟我們前進。
台灣能源轉型正持續往前走,今天我們透過比亞外的公益專案,一起把這個綠電帶到更有需要的地方。
支持再生能源是很重要的行動,這不只是國際的趨勢,也是台灣應該要往綠能發展的方向,這也是我們希望更多的民眾、更多的企業,一起參與進來台灣電力系統的轉型,甚至是走上更多再生能源分散式的電網,這個過程我們需要大家一起攜手合作,才能真的去擴大台灣,不管是公民電廠、綠電市場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