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什麼限電——全球能源危機的反思
近期最熱議的消息除了「魷魚遊戲」以外,莫過於中國東北實施限電,影響到大量在中國設廠的台灣廠商,包含筆電及相關零組件的生產廠商:華碩、神蹟、微星等,面板、LED、汽車及工具機產業也有受到波及的廠商。
中國主要的發電來源為燃煤,除了蒙古自產自用以外也進口大量的煤礦,不久之前,中國禁止進口澳洲的煤礦作為經濟制裁的消息,與澳洲的關係快速惡化,雖然轉向其他國家進口,但緩不濟急也導致中國的煤礦持續短缺。


但是經濟可不能因此停下來,從世界工廠起家的中國,延攬了大量的國際廠商,以高耗能高污染堆起中國近年的經濟發展,這兩年全球疫情混亂中,許多產業也因為各國疫情狀態不一,調整製造地,例如越南疫情險峻時,部分國際訂單就轉到中國生產,工廠訂單大增、提高了電力需求。

中國在聯合國氣候高峰會曾喊出: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為了達成「能耗雙控」政策,中國設定了減碳目標、想降低、淘汰高耗能產業,例如鋼鐵、煤電、石化等,這樣的經濟結構也讓改革之路變得困難重重,又要維持產能、又要電價便宜不受供需影響,可說是個大哉問;在北方的冬天來臨前,就先碰到了缺煤的大問題,只好採取突擊限電的措施。
雖然中國在風力、太陽能的成長很快,但仍遠遠不及火力的發電比例,再加上我們知道再生能源有季節性的發電波動,在還未佈建完善的電力調度系統前,工廠限電停工的狀況恐怕會逐漸成為常態。
反思台灣的電力優勢
火上眉梢在中國設廠的台灣企業得快速反應這個困境,同時也可以反思台灣是否會遭遇限電問題?又或是我們能透過及早行動來保持競爭力?
台灣的環境優勢在於國土範圍較小,即使有冬天也不至於需要大量的暖氣才能度過,這部分讓台灣冬天的用電負載不像中國那般緊繃,以及台灣海峽在冬天能承接來自東北季風的優良風力,如果能持續部署離岸風電,在開發與環境中找到恰好的平衡點,透過冬天到初春的風力發電,確實能減少傳統發電來源製造的碳排。
此外,搭配凌駕全世界的光電產業技術、國家政策持續推動能源轉型、各級縣市政府持續推廣的「全民綠屋頂」,以及透過陽光伏特家的公民電廠平台,讓全台灣的屋頂太陽能佈建速度走得更快,從春天開始,即使是北部陰雨時晴的氣候,也都能持續產出乾淨的再生能源。
企業除了思考自身的生產風險以外,除了中國限電可能成為常態,作為出口導向的經濟體,遇到歐盟的CBAM碳邊境機制,又或是其他貿易協定的碳稅也是指日可待。提早佈局企業採購綠電或是再生能源憑證,除了提升企業自身的ESG,更具體的是透過意識到降低生產的碳排放,越是能夠成為低碳產品,越能夠在現在的國際趨勢中維持競爭力;作為國際供應鏈不可獲缺的角色,台灣還需要更多企業及早佈局使用綠電。
透過持續投入再生能源佈建做到全民參與能源轉型,我們變得以不受傳統發電仰賴進口煤礦及天然氣;透過綠能公益GW100+倡議,能集結企業資源透過公民電廠,做到綠能公益及公正轉型的多重價值;以及透過全民參與綠能提高用電意識,期待有一天我們能理直氣壯的擺脫核能,打造更安全的永續家園。
延伸閱讀
中國限電、英國停工、低收入國家經濟停擺…全球能源危機,來了!

.png?resize=75%2C75&ssl=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