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能源轉型不轉不行
10月13台電舉辦的乘風展綠高峰論壇,邀集到許多能源領域的學者、專家一同對談,陽光伏特家共同創辦人Phoebe也有幸受邀擔任與談人之一,論壇內容豐富且發人省思,以下由小編摘錄部分內容與大家分享。
全球能源發展趨勢
根據IEA統計,再生能源將提高至43.7%,成長最快的將會是風力與光電佔24.5%;燃煤將會大幅下降、而燃氣預估會持平,這樣的轉變將是改變百年來人類社會對化石燃料的依賴。
2022年再生能源投資額達到3035億元,整體投資額以中國最高、美國居次,而投資光電占絕大比例。台灣的投資面向除了現在快速發展的光電、風力以外,位居歐亞板塊、火山島弧的地理位置,也讓我們擁有很好的地熱發展潛力。
除了高碳排國家積極投資再生能源,綠能也是全球產業的趨勢,包含我們熟知的RE100已有多家國際企業及台灣企業加入,以打造綠色供應鏈為手段,期待達成減碳目標。
.png?resize=936%2C529&ssl=1)
中國限電問題
全球都正在傳統能源與再生能源的拔河轉型,近期看到中國因為能源調度不當而導致提早開始限電;台灣也有部分聲音憂慮綠電不夠使用、是否足夠支應台灣的經濟發展?
根據台電表示目前台灣到2027年的備轉容量都高於15%,對比目前預測的經濟成長率而言,這樣的被轉容量是足夠應對經濟發展所需的供電;供電沒有問題並不表示大家就能放輕鬆,實際上電業產業的人員包含發電廠、維修人員,都是競競業業在進行歲修或是供電預測;至於綠電不夠的問題,實際上並不是因為不夠,而是因為不好買。不好買的原因在因為台灣多數的再生能源發電量體較小,但是企業偏向找大發電業直接購足需求。綠電產業需要的是能夠進行雙邊搓合的售電業者,讓購買需求較小、或是發電量體較小的發電業者也能夠交易,做到真正的多對多匹配,進而促進綠電買買。
台灣能源轉型,不轉不行
台灣電力是獨立系統,電力需要即發即用,無法大量儲存也無法依靠其他地區的電網支援,以及高達97.8%的能源進口依賴,台灣勢必需要做到能源轉型,除了降低進口能源依賴也是應對氣候變遷、打造彈性電網的必要過程。
台灣能源政策與其他國家有一個獨特差別:社會公平
台灣的能源政策較晚起步,也因此能借鑒其他國家的經驗,特別關注到在能源轉型時,是否會因此影響到特定行業的從業者或是弱勢族群因此更加成為能源弱勢,例如發展離岸風電時,是否注意到漁民的權益及意見,以及在興建過程中所受到干擾。
回到NGO角度,台灣整體對能源轉型問題是欠缺社會意識,包含從國中小到大專院校都較缺乏能源相關的教育,甚至是媒體也缺乏辨識的能力,以至於有許多假新聞炒作。民間角度期待教育部能規劃落實能源教育,畢竟再生能源將會是未來的主要能源,也是新生代用電者應該要理解、熟悉的領域;以及透過完善及早的能源教育,也能催化出綠領人才,應對未來整體綠能產業的人才需求。
.png?resize=937%2C529&ssl=1)
儲能遭遇的障礙
再生能源間歇的特性,在裝置容量逐步提高的發展下,必然要找出應對間歇特性的做法,來穩定供電,而儲能可能就是解方之一。
.png?resize=940%2C510&ssl=1)
儲能系統雖然大幅發展,但是由於台灣的電池產業需求較小,製造成本、售價都會較國外高;而國外廠商將儲能設備引進台灣後,也勢必參考整體市場的售價而有所調整。
目前而言,儲存一度電的建置花費從600-1000美金都有,然而充放電次數受硬體影響也有限制3000次,等於是放電一次要$10元,如果以儲能電池應對削峰填谷,目前的成本負擔過高,不是目前最佳的解決方案,但是我們也樂觀看待市場機制讓價格下調,也許五年內可以到達合理的價格。
而目前使用綠能需求最急迫的是用電大戶,目前以名單上各大企業的行動偏好,也可以看出儲能設備還有發展的空間;企業目前的行動優先度以自建電廠為第一優先,其次是購買綠電、再生能源憑證,第三才是嘗試儲能系統,或甚至是準備繳納代金。
除了目前設備成本偏高,儲能設備的障礙還有主管機關不明確,民眾如果想在自家建設儲能設施,找不到主管機關或是遭鄰居檢舉可能也無處求助。
實際上,能源相關的技術或機制發展有個關鍵的因素-台灣的工業用電相比其他國家太便宜了。深入探討歐洲的能源發展,由於電價足夠高(10元/度),搭配上早期開始發展的再生能源,直至2021年甚至有些國家有再生能源過度生產的問題,而發展出更多能源服務,包含將過剩的再生能源用作製氫,將能量儲存起來,當冬天來臨時,就可以支持暖氣設備的用電需求,甚至發展出龐大的電力交易市場,能夠將電力賣給鄰近國家等等。
儲能系統除了應用在廠房產線、辦公場域,維持製造穩定度以外,也能搭配防災型電網建置於偏鄉部落、離島聚落甚至是使用大量維生設備的長照機構。
台灣的企業在考慮生產成本時,電費通常不是最關鍵的因素。但是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目前使用的再生能源遠大於美國,但是仍然遭遇電力供應不足。未來企業將面對的也不是電費高低而已了,而是能不能得到足夠的電力!
使用綠電帶來的挑戰與機會並存,當蘋果及google開始要求供應鏈要做到零碳排開始,全球供應鏈的競爭就不只是技術先進與否而已了。在這些永續企業的採購比例中,台灣佔了不小的比例高達53.4 B的採購金額,前面則有美國及日本。從台積電一聲炮響加入RE100的宣示開始,更多企業也紛紛加入使用綠電的行列,如同之前在CBAM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一文中提過,目前綠電因為有其稀缺性,想要購得足夠的綠電必須及早規劃、採取行動,陽光伏特家也致力於提供高匹配的綠電供需服務,已滿足更多為永續採取行動的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