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能源

展望2022如何關心能源議題

2021年的公投命題非常不簡單,4題當中就有兩題與能源有關,而能源使用終究不是是非題,從中牽涉到的有地質、生態、氣候、人權等;甚至於將觀乎全國用電如此重大的事情交由公投是否是正確的作為都值得再深思,期待透過每一次的政治參與,公民都能更關心社會議題。雖然公投結果已出爐,但我們還能繼續持續關注台灣能源發展。

天然氣不只三接

「據經濟部最新發布「全國電力供需報告」,從2021至2027年共有14座燃氣機組將陸續上線,增加1577萬瓩新增裝置容量。但位於高雄及台中的第一、第二天然氣接收站已經接近滿載,因此經濟部規畫位於桃園觀塘的中油三接、基隆協和電廠旁的台電四接及台中港擴建的台電五接,分別支應大潭電廠、協和電廠、苗栗通宵及台中電廠等燃煤機組。」

天然氣做為降低碳排、轉用再生能源的過渡期,被視為較為合宜的選擇,以及每年經濟持續成長、用電量也回隨之提高,當大規模再生能源併網進度不如預期時,使用穩定但有碳排的電力也無法避免。

依照目前規劃,不只是公投中出現的桃園觀塘三接,基隆四接及台中五接都正在進行中,持續關心政府提出的電力規劃政策,包含其周邊的土地利用及生態影響都是我們能做的事情,期待在公民積極參與及監督的環境中,未來政府能提出更包容且完善的計畫,以及能夠做到翻轉犧牲體系的公正轉型。

核電除役及核廢料

「核二廠1號機運轉執照於27日到期,即日起進入除役期間。原能會表示,目前台電公司提出的核二廠除役計畫,正在進行環境影響評估審查,待環評通過後,經原能會審查確認符合法規規定後,即可依法核發核二廠除役許可。對於學者認為核二、核三應該延役的說法,原能會表示,延役申請的日期早就過了,因此不可能延役。」

近日最新的資訊由原能會於27日提出,表示核二廠1號機進入除役,而核二、核三延役的可能性也不高。每當提到核電除役相關議題時,總是不乏有些人提出「限電」、「停電」,但事實上,經歷了2021年多次的斷電,已經可以清楚知道,能夠造成斷電的因素不只有缺電而已,舉凡歲修不及、變電所異常、椅子滑動了等等。

台灣是否真的需要核能是個複雜且需要全盤思考的議題,目前核電佔台灣電力組成中10%,10%用再生能源取代似乎也不是遙不可及;以及核電雖然停機,但核廢料依然常伴左右,讓少數人的犧牲成就多數人的方便又是否符合現代的人權普世價值呢?

台電今日用電曲線


新能源

宜蘭清水地熱電廠啟用。孫文臨攝
宜蘭清水地熱電廠塵封18年後,經過擴建與整修今(23日)重新啟用。孫文臨攝

全台最大的宜蘭清水地熱電廠於今年11月開始商轉,而在花蓮紅葉、台東金崙、新北陽明山及烏來等地都有地熱電廠的規劃,位於東亞火山島弧上除了有各式溫泉可以泡,也有地熱發展潛力;作為再生能源比太陽能及風電更為穩定,可以補足兩者的發電間歇性,是非常值得關注的能源種類!

而臨近國家如韓國,則是開始大力發展氫能作為乾淨新能源韓國目標到2050年將氫能成為國家最大的能源來源,根據該計劃,氫氣將在2050年分別佔韓國能源消耗和發電量的33%和23.8%。目前韓國生產氫能多為灰色氫為主,因此規劃先以石化工廠產生的副產品氫能及天然氣提煉出的氫能,作為氫能經濟社會所需能源基礎。

韓國2050年目標氫能成為主要能源 佔比23.8%


淨零行動刻不容緩

今年最熱的關鍵字-淨零,包含甫結束的COP26如何做到降低碳排、降低地球升溫速度是人類不能坐以待斃的議題;以及如CBAM碳邊境關稅、碳費等制度,也逐漸成形並開始試行,作為出口導向的經濟體及全球供應鏈重要角色,降低碳排、使用綠電將會是企業生存的必要條件,而陽光伏特家也期待在能源轉型的過程中,透過多對多綠交易讓每一度綠電價值最大化、透過綠能公益GW100+運用CSR資源,打造更公正的轉型、以及透過全民出資公民電廠,讓所有用電者都能積極參與再生能源生產!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