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是夕陽產業?這篇破解你的迷思!

昔日破千元股王,英業達集團的太陽能電池公司益通光能營收連6個月掛零,於是在2020年1月14日公司宣布下市、太陽能大廠茂迪也在近年大量裁員。這意味著太陽能產業逐漸走向夕陽?太陽能「掏金夢」破碎嗎?

答案是否定的。

了解上述原因前,我們先來了解太陽能產業鏈

太陽能板可以粗分為薄膜太陽能板以及矽晶圓太陽能板,而台灣的太陽能產業以矽晶圓太陽能板為主,矽晶圓太陽能板可以分為上、中、下游,產業鏈的每一家公司都有著專業分工。

像是剛剛提到的益通光電,所處的太陽能電池產業(中游),也是這幾年廝殺最激烈的,幾乎沒有一家公司能擺脫虧損的命運,這也使得太陽能被冠上「四大慘業」的惡名(LED、LCD、DRAM和太陽能)。

昔日股王為何下市?

簡單了解太陽能的產業鏈後,我們來聊聊這些上中游太陽能公司究竟面臨的是什麼挑戰?

1. 紅色供應鏈的衝擊

我們都知道「僧多粥少」這個道理,不僅僅是台灣許多財團(友達集團、台達電集團、台積電集團、力晶集團等),中國大陸廠商也大力地投入太陽能中上游產業,在紅色供應鏈的衝擊之下,太陽能相較於需要高技術投入的半導體產業就兵敗如山倒,以益通光電所在的太陽能電池產業來說,全球超過六成的產能都由中國包辦,在低價的壓力之下,2010年後的太陽能中上游廠商的毛利率幾乎都面臨由正轉負。

2.歐美課徵反傾銷稅

歐盟和美國本土也是有許多太陽能產業相關的業者,而歐美市場掀起了對國內太陽能產業的「保護主義」,對於中國和台灣的太陽能電池及太陽能模組的課徵平均20%以上的關稅,這使得原本就面臨高競爭的產業又要面臨雙重打擊。

3.持有高價原料合約

在2006年台灣太陽能產業意氣風發的時候,許多企業下定原料時為了穩定貨源,於是都紛紛跟有供貨的原料商簽訂了長約,這些長約在短期看來是好事,當時還有不少新聞會報導某某太陽能公司簽下長約,而使得那家公司股票短期間上漲,但是到了2009年以後,太陽能上游的矽原料價格大跌,並且是每年價格減少20%,而當初的這些高價長約都變成公司極沉重成本負擔,可以說一時間豬羊變色,誰簽訂的矽晶圓原料長約越多,誰公司就賠得越慘。

太陽能產業不是夕陽,只是產業價值鏈的轉移

大家有沒有發現上述提到太陽能的困境都是位於產業的中上游,也因為中上游產能大爆滿,反觀這時最大的獲益者就是太陽能下游的廠商了,它們可以用較低的價格購買太陽能板,尤其是在經營電廠的部分,這已經是太陽能產業界眾所週知的秘密了,比方說原本做太陽能中上游的大廠中美晶就有佈局許多太陽能電廠(延伸觀賞-中美晶擁有環球晶),又或者其他中游業者也在今年陸續轉做下游(延伸觀賞-太陽能轉型走出低潮),不只是太陽能中上游的業者進來做下游,連郭台銘也在印度佈局太陽能!

價值鏈轉移後,一般民眾該如何投入資源在太陽能產業?

你可以擁有一座太陽能電廠來為你發電。

但一座太陽能電廠動輒數百、數千萬,一般民眾進入門檻較高,除了金錢之外,你也不一定有時間跟技術來維運你的電廠,與其每件事都自己負責,我們有更簡單的選擇:全民電廠。

身為太陽能產業下游的陽光伏特家,透過集眾力的方式在合適的場域建造太陽能電廠,並將電廠的交易單位切割成一片太陽能板,讓我們不必拿出上百萬出資太陽能電廠也能參與其中。依照案廠建置成本的不同每片落在新台幣 30,000 元左右。

每片太陽能板不僅能為我們在未來20年帶進相對穩定的收益,也能為節能減碳盡一份心力。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是亙古不變的道理,環境行動與經濟利益乍看之下也是如此。但陽光伏特家想要打破這個矛盾。邀請您加入陽光伏特家,讓再生能源,可以變成你我日常的選擇。

探索更多來自 陽光部落格Sunnyblog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